考点1 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概述●“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教育的广义,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的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功能:●教育起源:神化说:朱熹生物说: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说:美国的孟禄劳动说: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性●古代社会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奴隶封建●古代教育的特征:学校的产生,专门职能生产脱离,非生产性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人可能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进行传递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概念●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内部动力根本任务教育学发展萌芽阶段中国●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出现了国学、乡学。
学在官府●孔子《论语》:人性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象:有教无类内容:六艺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启发:“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思、习、行社会作用:庶、富、教●《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是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学的雏形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育的作用启发性:导而循序渐进:孙(通逊)顺序讨论法政治的作用:同生关系●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注重启发●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的哲学家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古罗马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化验用马匹●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我国近代●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与生产力制约与促进●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育的规模的速度;制约学校结构;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与思想道德的内容,决定教育体制●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影响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纵向)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横向)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当前)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未来)概述●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纳托普、孔德●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爱伦·凯、帕克●其它: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人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精神: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实质——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19世纪,英、法、西德●单轨:美国●分支型:苏联*我国学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位置●育人为本,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义务教育:1986年,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概念●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典型定义:课程即学科;课程即预期学习效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的类型●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最古老的、最广泛的。
传承文明、积累文化遗产。
如六艺、七艺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个体,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单科综合课程-整合(关联性、统一,打破学科界限)活动课程-经验(从儿童需要出发)杜威●学习要求:必修、选修●开发、设计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呈现方式:显性- 直接、明显是否有目的、有计划性隐性- 间接、内隐(潜移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及其学生克柏屈●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材: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包含了教科书、讲义、讲授大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我国中小学: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课程资源的分类●根据来源:校内、校外●根据性质:自然、社会●根据载体:文字、非文字●根据存在方式:显性、隐性●根据功能特点:素材性(软件)、条件性(硬件)*泰勒原理: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双基到三维)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独立地学习的自主性:自立、自为、自律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目标探究学习●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综合与分科相接合、高中分科●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教学观的改变:●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评价: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目的全面、对象复杂、任务多样)、创造性(劳动对象、教学方法、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间接性(创造社会价值是间接的)●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学生的可塑、依赖、向师性)●教师劳动的(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主)本体性知识(专业学科基础)、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实践性知识(一般教学法)、文化知识(人文、社科、自然等)●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关注自我、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文献检索●教育文献的分类:事实性文献(文物、教育史学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工具性文献(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理论性文献(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政策性文献(规章制度、政府文件、统计资料)经验性文献(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教科书、教学大纲)●文献检索的类型书目、事实、数据●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求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教育观察法●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的,目的在于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成果的撰写●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附录注意●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瞬间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分散-无关的吸引、起伏动摇~有高有低)-时间越长越稳定注意的转移-有意识“停止做……,开始做……“注意的分配–两种或以上“一边……,一边……”感觉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强、弱)~同一刺激,同一感受器,如刚开始觉得热的水,过一会适应就不觉得热了●感觉对比(同时、继时)~不同刺激,同一感受器,如月明星稀●感觉后效~刺激停止,但仍暂时有感觉印象,如长时间看灯,闭上眼睛仍能看到光影●联觉~一个刺激,多个感受器,如红色除了能让人感受到颜色,也能使人感觉温暖知觉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选择对象●知觉的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识,不同见解●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记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