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众所周知,在语文这一学科中,阅读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问。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传授新课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教学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

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

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
题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如何能够设计出一套有效地问题呢?
(一)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

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

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
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
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

(二)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三) 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
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
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
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
原因。

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
来满怀信心。

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

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
生唾手可得,”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
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