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长春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繁荣学校九年级上学期学业测试一语文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苏轼《水调歌头》)5.高度决定气度,身处至高点,自然气魄开阔、沉稳练达。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便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

6.“托物言志”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花为喻,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仍不忘报国情怀的诗句是:□□□□□□□,□□□□□□□。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用“□□□□□□□,□□□□□□□”为我们创设了一幅边塞冬日雪景的美丽图画。

8.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寓居成都,由自己茅屋被风吹破结合社会现实联想到天下茅屋俱破,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体现了他由此及彼忧国忧民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羌管悠悠霜满地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9.春秋左丘明10.鄙陋,眼光短浅(鄙陋,目关短浅)同遍,遍及,普遍驱车追赶倒下11.战争的时间(鲁庄公十年);战争的双方(齐国和鲁国交战);战争的性质(齐国攻打鲁国非正义性战争)。

12.重点写的是齐国的决策指挥(曹刿在战争中的决策指挥);为了突出曹刿的人物形象,沉着,镇定,从容,果断,善于观察,有军事指挥才能。

13.例如:鲁庄公能在召见曹刿,并且战争中能听从曹刿的决断,从而取得胜利,可见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结合文章1分,分析2分,谈出一点即可)14. ①边;或“边际”;或“尽头”②谁(共1分,每小题0.5分)15. 围绕“这里天水相接无边无际”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地方”回答。

(共2分,意思对即可)16. 围绕“处于困境要随遇而安,善于忍耐;面对灾难顽强不放弃;面对厄运坚定地等待转机;逆境中应善于排遣抑郁;无论何时对未来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7.(1)pán (2)chuò (3)gěng (4)zhù18.(1) ①祖父朱自清一生短暂,只活了50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间在外奔波忙碌。

②年少时祖父开始了最初的创作,写了一个山大王的故事,投寄到《小说月报》,可不久稿子就被退回来了。

③祖父集合了几个同学,办了个《小说日报》,刊登自己写的作品,三天之后,“日报”便办不下去了。

(2)祖父醉心的是《聊斋志异》和林译小说。

英雄豪杰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书生与狐仙的缠绵悱恻,多彩斑斓的异域风情,都使他沉醉着迷。

(每件事2分,各写一件即可)19.承上启下。

年少轻狂之举不能成事,承接的是上文年少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办《日报》后来办不下去了的事;后来祖父终于圆了文学家的梦引出下文朱自清散文创作颇丰取得很大成就的事。

(承上启下1分,结合文章分析承上启下各1分)20.朱自清这个区间在英国游学,在清华大学任教,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是梦境相同,能体现出朱自清的品质,无论任何情况下他都认真严谨,谦虚向上,总觉得自己不够勤奋努力,时刻反省审视自己,要求自我完善。

(结合文章内容1分,理解3分)21.渲染出宁静祥和静默的气氛,烘托出自己从老屋出来后内心的宁静坦然,情思的舒缓;同时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朱自清的人品正如这夜、这东关古渡,含蓄内敛低调但浸润后人影响久远。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各2分。

)22.第一,表达了对朱自清早逝的惋惜遗憾追思,对朱自清的文学成就品质影响却与世长存的赞叹感慨。

第二,匆匆,背影都是朱自清的作品,这样加上了引号能更突出,引人深思。

23.(结合文章2分,谈形象特点2分。

略。

)24. 红楼梦曹雪芹(共1分,每空0.5分)25. ①看到宝玉还没有作完,便想到替他作两首。

②走到宝玉身边悄悄问他作完了没有。

③让宝玉赶紧抄录前三首,自己代他再作一首。

④写完后搓成个团子掷到宝玉身边。

(共2分,答出一处,意思对即可)26. 第一问围绕“侧面描写”回答。

第二问围绕“突出黛玉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善作诗有才情)”回答。

(共2分,每问1分,第二问答出其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左传》相传为时期(人名)所著。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徧.()③公将驰.之()④望其旗靡.()11.《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文开篇便采用了典型的史书记事笔法,“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12.第二段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在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写的是什么?这样选材有什么用意?(2分)13.曹刿是长勺之战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能够从鲁庄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经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吾始至南海苏轼吾始至南海①,环视天水无涯,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②中,中国在少③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

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④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

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选自《苏东坡传》)【注释】①南海:即今天的海南岛。

苏轼晚年被贬之地。

②瀛海:浩瀚的大海。

③少:小。

④意:料想。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①环视天水无涯.()②有生孰.不在岛者()15. 苏轼初贬海南为何凄然伤神?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分)16. 近代学者林语堂读过此文说:苏东坡也许是克己自制,但从未失去那份诙谐。

选文中苏轼以蚂蚁的遭际设喻,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感悟?(2分)(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小涛古运河畔,文昌阁旁。

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巷深处,便是我家老屋——现在已成为朱自清故居纪念馆了。

几年前的一个秋日,我从北方回到故乡扬州工作。

从此,我有机会常常回到这个‚家‛看看。

几十年来,朱家人早已散落各地,但我总觉着老屋就是我的‚家‛。

正是黄昏时分,晚风徐徐,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洒在老旧的青砖黛瓦的院墙上,平添了几分苍凉与感慨。

祖父朱自清一生短暂,只活了50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间在外奔波忙碌。

但他是在扬州长大的。

扬州是其祖宗庐墓之地。

在这里,他念私塾,读小学、中学,考大学,结婚生子。

因此,他自称‚我是扬州人‛,并以此为题著文。

我家在扬州的生活也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库藏之一。

包括《背影》在内的许多篇什都与扬州有关。

无论走到何处,祖父都怀念着自己的故乡。

老屋不大,只一进院子,几间厢房。

另有一处小别院。

老屋陈设简单,甚至有些简陋。

每间厢房除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外,便是早已褪了色的老式家具了。

这种清冷凄凉正是当年祖父病逝前后朱家生活的写照。

唯别院小屋里有一张稍为像样点的桌子,桌上也只有一笔筒、一笔架和一支毛笔。

那是祖父用过的一支毛笔。

虽不是什么上品,却勾勒着祖父最初的人生,也许这支笔曾述说过青灯黄卷的漫长艰辛与孤寂,抑或书写过晚风斜阳的片刻宁静与惬意。

‚青灯有味是儿时‛。

大约在十三四岁时,祖父已经做通了国文。

他喜欢读书,考入两淮中学(今扬州中学)后,陆陆续续阅读了四书五经、《史记》、《汉书》、《韩昌黎集》、《柳河东集》、《文心雕龙》等国学经典。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做自己的文学梦了。

最使他醉心的是《聊斋志异》和林译小说。

英雄豪杰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书生与狐仙的缠绵悱恻,多彩斑斓的异域风情,都使他沉醉着迷。

那时起,他开始了最初的创作。

第一次,他模仿林译小说的文笔和结构,写了一个山大王的故事,8000多字。

小说写好后,他兴冲冲地投寄到《小说月报》,可不久稿子就被退回来了。

他不服气,集合了几个同学,干脆办了个《小说日报》,用文言写作。

他又写了一篇从大人那里听来的侠客的故事,题目叫《龙钟人语》,登在‚日报‛上。

当然,三天之后,‚日报‛便办不下去了。

年少轻狂之举不能成事,但追逐梦想的脚步却未曾停歇。

后来,祖父终于圆了文学家的梦。

他是幸运的。

文学家大都是至情至性之人,祖父也是这样。

唯其如此,他的散文才会贮满情义。

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有写父子之爱的《背影》,有写夫妻之情的《给亡妇》。

当然,也有写儿女之乐的《儿女》。

在老屋后面的展览区里,我看到了‚闰儿‛的照片。

在散文《荷塘月色》中,‚闰儿‛还在妈妈的怀抱中。

那是我父亲——朱自清的次子。

在祖父的心中,小时候的父亲如此可爱:‚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学好呢。

……他说‘好’字,总变成‘小’字,问他‘好不好’?他便说‘小’或‘不小’,我们常常逗着他说这个字玩儿。

……他有一只搪瓷碗,是一毛钱买的,买来时,老妈子教给他‘这是一毛钱’,他便记住‘一毛’两个字,管那碗叫‘一毛’。

……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朱自清《儿女》)。

1929年,我父亲刚刚五岁,那一年祖母得了很严重的肺病,不得不带着父亲从北京回到扬州。

不久,祖母就去世了。

从此父亲、祖父天各一方。

‚平生六男女,昼夜别情牵‛(朱自清诗《忆诸儿》)。

祖父越发惦记自己的孩子,但父子俩只在清华大学放寒暑假时才能见到一面。

父亲很遗憾地对我说:‚我和你爷爷见面的次数并不多。

‛抗战开始后,祖父在西南联大所得薪水已无力支撑扬州老家的生活费用。

不得已,父亲上到高二年级就中途辍学了。

另一个姑姑小学毕业后再无力升学。

父亲先在镇江做小学教员,后又在南京一报馆谋得差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