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黄智铭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黄智铭
以后将根据我国诊治进展,定期调整,
由共识向诊治指南转化。
指南
起草过程
2006年6月24日:
在第二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广州)期间 广泛邀请国内各著名内镜及肠道肿瘤专家组
成共识小组,讨论和形成本共识意见的初稿。
起草过程
2006年7月-2007年5月:
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磋商和修改,形成本共识意见。
于2007年6月24日提交第三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 讨论。
– Ⅱa,表面隆起型
– Ⅱb,表面平坦型 – Ⅱc,表面凹陷型 –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最大直径,10mm以 上。
大肠小平坦型病变一Ila病变
横结肠平坦病变,大小9mm, EMR术切除成功
大肠小平坦型病变一Ilc病变
Ilc型早期大肠癌EMR切除,大小6mm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ACF可能为大肠肿瘤标记已引起关注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大肠癌 的内镜技术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 的腺管开口分型 超声内镜技术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单人操作法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但单人操作法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情况
内镜切除标本病理提示以下情况者需追 加外科手术:
– 明确的浸润癌,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者 – 隆起型病变癌变并蒂部有癌残留者 – 平坦型病变癌变并浸润至黏膜下层 – 切缘或基底有癌残留者 – 有明确局部癌变,但未行全瘤活检,浸润 深度无法判定者。
浸润癌(病理报SM2 ) 追加外科手术(ID20031668, 2003年10月16日)
– 单人操作法更有利于使用放大结肠镜,因放大观察时,必须精密 掌握镜头先端部与黏膜间的距离,最适距离约2mm,且要保持镜 身稳定,双人操作法因操作者和助手间的配合很难达到如此精确, 因此,单人操作法是放大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条件。 – 单人操作法有利于对微小病变的定位观察,提高对徽小病变的判 别率。 – 单人操作法更有利于需要精细操作的某些结肠镜诊疗技术,如隐 蔽位置的定位活检、透明帽辅助的黏膜切除术及结肠某些位置的 反转观察。 – 尚有证据显示单人操作法结肠镜诊断的并发症低于双人操作法。
本共识意见适用范围
本共识意见适用于结直肠黏膜起源的早期大肠癌及
相关癌前病变,同时亦适用于以上皮成分为主的大
肠非肿瘤性病变,如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 Peutz-Jeghers综合症的大肠错构瘤性息肉;
本共识意见不适用于大肠的黏膜下肿物及其它非上 皮源性肿瘤(如类癌、间质瘤、黏膜下囊肿或气囊肿、 淋巴瘤及其它黏膜下肿瘤)。
2008年6月23日: 第四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期间进行过学组内讨 论并进一步修改。
共识小组
主任委员: 李兆申 顾问: 张齐联 徐富星 周殿元
组长: 姜泊
副组长: 项平 张澍田
秘书: 刘思德
共识小组专家:共41人参加表决
共识意见目的和原则
尽可能适合国情 力求简明实用,便于向各级医院推广 重视本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 暂不涵盖科研标准
此一类隆起型病变难于归属上述任何一类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 镜治Fra bibliotek指征禁忌证
– 有可靠证据提示肿瘤已达进展期(己浸 润至固有肌层)的任何部位任何大小的大 肠肿瘤。
内镜治疗禁忌证——进展期癌
案例1:直肠上段微小进展期癌,直径0. 9厘米大小, 左图为普通内镜图像,中图为黏膜染色后,右图为放 大内镜经放大70倍的图像,可见正常腺管开口完全消 失,呈无结构的VN型pit结构。本例不适用于内镜治疗, 须行外科手术切除,最终病理提示癌浸润至固有肌层。
放大内镜技术
放大结肠镜在诊治结直肠肿瘤时具有以下优点:首先, 它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 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 局部性状和范围;其次,它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 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壁的集中情况,可 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并以此判 断病灶的黏膜下侵犯程度;最后,它能接近病灶观 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这一方法使 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其实用性得 到广泛认可。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镜随访
腺瘤在行内镜切除后按以下时段行全结肠镜随访:术 后3个月及术后一年各行全结肠镜检查一次,以后每 年一次连续随访。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后:术后3、6、12个月定期全结 肠镜随访,无残留或复发者以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 手术切除,每3个月随访一次,病变完全清除后每年 一次连续随访。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随访一次,行全 结肠镜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重点 检查直肠残端,发现腺瘤时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 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 端的最大直径。
大肠隆起型病变
Ip
Isp
Is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平坦型(Ⅱ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形 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 直径,此型分四种亚型。
– 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治疗者。
内镜下治疗方法选择及指征
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适用5mm以上的隆起型病 变(I型)
热活检钳除术:适用于5mm以下的隆起型及平坦型病 变 氢气刀凝固术:适用于5mm以下的隆起型病变及 10mm以下的平坦型病变,但疑有恶变者除外。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5mm以上20mm以 下平坦型病变。
共识部分
相关术语定义
早期大肠癌:早期大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 膜下层的任一大小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 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 为黏膜下癌。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指己经证实的与大肠癌发生密切 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 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 异型增生。有研究认为畸变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 ACF),尤其伴异型增生者,应视为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己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
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
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是目前最常
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具有最
佳的染色效果。
粘膜染色技术
乙状结肠颗粒均一型侧向发育型肿瘤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 治共识意见解读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 2008年8月30日天津
起草过程
2005年8月: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开始起草我国的早期大 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指南,目的在于给各级医
院提供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初步规范,但能收集到
的国内可供参考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十分有限,
远不足以形成一个有充足证据支持的规范性文件或
超声内镜技术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准确 判断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大 肠癌的T分期有较高准确性,此外,己公认超 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病变的最佳检查方 法。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Ⅰ型):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径明 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或病变呈半 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部直径。此型 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三种亚型。 –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共识意 见对溃结癌病的监测提出
病程8-10年以上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 病程30-40年以上左半结肠炎、直乙状结肠炎
要求大肠镜随访监测至少2年一次
有异型增生者更应密切随访 重度异型增生,手术治疗
注
意
以上共识意见与日本执行的规范仍有较 大的差距,主要是根据我国现状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 镜治疗指征
慎行(不建议)内镜下治疗的情况
– 肿瘤基底大小超过20mm者,指肿瘤基底部的最大直径,包 括平坦型病变及有蒂的肿瘤性病变,其中有蒂的病变指蒂部 最大直径。 – 临床上有证据显示肿瘤突破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者。 证据主要来自以下检查结果:超声内镜提示肿瘤病灶任一位 置的黏膜肌层破坏,有明确黏膜下浸润者;放大内镜肿瘤表 面的隐窝结构破坏,(可能仅限于肿瘤病变的某一局部表面, 因此放大内镜检查应观察肿瘤的整个表面),呈现典型的VN 型pit结构者:EMR术中黏膜下注射出现非抬举征者;活检 病理提示为浸润者;其它检查明确为黏膜下浸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