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修辞
1、方言词和普通话词
• 方言词指产生于或常用于某些方言地区的词。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一 般要用普通话词语,这是用词规范的要求,但适当地选用方言词,也 是用词规范所允许的,因为这些方言词既可以丰富普通话词汇,又可 以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 A、在表达某一特殊的意义时,普通话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此时使 用方言词可以更为准确地表情达意。 • B、普通话中虽然有和方言词意思相对应的词,但是选用方言词语可以 使表达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 • C、选用方言词,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揭示 人物的内心世界。 • D、选用方言词,可以描写环境,增强地方色彩及乡土气息,烘托表达 效果。 • 应当指出的是,方言词不可滥用。 • 一般地说,在普通话中能找到相应词语的方言词,尽量不用,除非出 于表达的需要;至于公文、科技著作等,自然不应该使用;在非用不 可的文体中,也要极力避开那些令人费解和容易造成误解的方言词语, 如估计读者稍有不懂,也应作必要的注释。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到用词简练呢? 1、对于那些重复赘余的词语,坚决不用。 重复跟赘余都是语病,但稍有不同:重复是在表 达一种意思时使用了字面相同或意思相同的词语, 即“叠床架屋”;赘余是把包含在某个词语里不 说自明的意思又用另外的词语说一遍,即“画蛇 添足”。 2、对于那些能够用词代替短语的,用短语代替 句子的现象,要特别注意,一定代替。 3、对那些可有可无的词,要毫不可惜地删去。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那么,什么是简练呢? • 简练就是在明白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单位表达尽 可能丰富的内容。 • 简练要注意的事项: • 1、简练并非苟简。也就是说,简练并不是故意简化词语, 以致影响意义的表达。 • 2、要求简练也不应该排斥必要的繁词细写。因为繁词细 写也有它很好的修辞作用,比如说恰当地运用反复辞格, 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重点,加强语势;在诗歌 中还可以增强节奏感,产生韵律美。 • 所以说,在把握简练这一修辞要求时,应注意根据内容的 需要,当简便简,该繁则繁,处理好繁与简的辨正关系。 就像庄子所说的:‚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 之则哀。‛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四)简练 •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有一段名言:‚写完后 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 惜。‛叶圣陶在《关于使用语言》中说:‚咱们写个作品, 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该遵守节约的原则。‛毛泽东把‚空话 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加以反对。可 见,简练向来就当作用词的要求。另外,古今中外的语言 大师们用简时‚惜墨如金‛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唐代八大 家之一的欧阳修为文之简练,常被人称道。据《朱子语类》 记载,他的《醉翁亭记》原稿为‚滁州四面有山‛,后定 稿曰‚环滁皆山也‛而已,只一字之多,作者也不放过。
因体而异
• 前人论选词因文体而异的话足可借鉴。李渔在《窥词管见》 中说:‚有同一字义而可词可曲者,有止宜在曲,断断不 可混用于词者。试举一二言之:如闺人口中之自呼‘妾’, 呼婿为‘郎’,此可词可曲之称也。若稍异其文,而自呼 ‘奴家’,呼婿为‘夫君’,则止宜在曲,断断不可混用 于词矣。如称彼此二处为‘这厢’‘那厢’,此可词可曲 之文也。若略换一字,为‘这里’‘那里’,亦止宜在曲, 断断不可混用于词矣。……诸如此类,实难枚举,仅可举 一概百。近见名人词刻中犯此等微疵者不少,皆以未经提 破耳。一字一句这‘微’,即是词曲分歧之界。‛这里虽 论及词曲两种体裁的用词,但由此推而广之,因体而异是 选词不能不注意的原则。 • 不过,这里的‚体‛也可指语体。语体主要是依据交际领 域划定的语文体式,它不限于文字作品(文章),也包括 口头话语。(参看黄伯荣《现代汉语》下册‚语体‛一 节。) • 所以,选词应因文体、语体而异。
2、古语词和普通话词
• 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 历史词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现已随所代表的事 物、现象、行为等一起消亡了的词,如‚君主、 大臣、丞相‛等;文言词指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 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等现在还存在,但一般已 用现代汉语词语来称呼了,如‚败北--失败,囹 圄--监狱‛等,这些文言词和表同一概念的现代 词构成了具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从而丰富了汉 语的词汇。尽管交际时应该选用普通话词语,但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适当地使用某些古 语词也是必要的。
• 要做到准确,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含义,尤 其要避免望文生义,错用词语的现象。 • 我们反对“望文生义”,但是绝不反对修 辞上的“望文生义”,就是故意利用词语 字面上的意思,改变了词语原来的意思和 感情色彩,来为我们所要表达的新的内容 服务。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要做到准确,还要注意仔细地辨析同义词,恰当地选用同 义词。 1、注意语义轻重 词义的程度有轻重之分,重的说轻了不贴切,轻的说重了也 不恰当。 2、注意范围大小 词表达的概念有范围大小的不同,为了准确妥贴,选择 词语必须注意这种区分。否则,选用的词太大了,容易笼 统,写不出特点;太小了,显得片面,概括性不强。 3、注意搭配对象 要做到用词准确,就应该注意词语搭配恰当。也就是说, 词语之间的组合要符合逻辑事理,符合语言习惯。 4、注意色彩鲜明 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到用词是否准确妥贴,表 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 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 什么是词语修辞?
• 词语修辞的研究对象:
• 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 • 词语既包括各种各样的 境,运用恰当的词汇手 词和固定短语,又包括 段,以取得最佳的交际 少量的言语新词和新义。 效果。这样的规律,这 词语修辞研究的就是这 样的活动,或者说研究 些词语的选择或者叫词 语的锤炼。 此规律和活动的学说都 叫词语修辞。
• (三)生动 • 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有味、有力,不抽象、不 枯燥、不干巴、不软弱。 • 要做到生动,力求注意下列几点: 1、把表义抽象的字眼换成具体可感的字眼。 2、把叙述性词语改为形象化词语。 3、把枯燥干巴的词语改为有趣有味的词语。 4、把软弱无力的词语改为强劲有力的词语。 • 另外,词藻华丽可以生动,但不能华而不实;词 语朴素同样也可以生动,但不能寒伧鄙陋。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一)明白 • 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目的都是叫人 能够理解或者搞清楚自已的意思。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 思想正确,认识合理,造句合乎语法外,用词也必须正确 明白。那么,要做到明白地表达,明白地理解,就应该注 意两点: • 第一,表达时要去除含混、避免歧义,不用晦涩艰深之词, 不用意义纠缠甚至相互矛盾的词语。 • 第二,说话直截了当,使人一听就懂,当然是容易明白的; 话语委婉曲折,别人未必就不能明白,这种含而不露的表 达,受话人经过揣摩品味后也能够心领神会。况且,直陈 的表达,长处是明快晓畅;含蓄的表达,优势是意味隽永, 各有所宜,各有所用。因此,含蓄不等于含混,这也是符 合明白的要求的。
词语修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晁爱叶
词语修辞
• • • • • 为什么要讲究词语修辞 什么是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的研究对象 词语选择的原则 词语选择的要求
为什么要讲究词语修辞?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 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 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 不妄也;振本而从末,知一而万毕矣。” • 费经虞在《雅伦· 诗法指南》说:“章之明洁,句无 疵也;句之精透,字无失也。发挥意旨在句,而 点缀精神在字。至于用字造句,使之灿然成章, 则又在乎意匠之经营耳。”
适应上下文应注意: 1、同一个词在这个语境里‚失 当‛,在另一个语境里也许就 ‚得宜‛ • 这里的语境指客观环境里的上下 2、在用词上,有时候并不是不通, 文。 而只是不好,那么好与不好是 • 孤立的一个词,无所谓好坏,但 从上下文里反映出来的。 进入一定的上下文里,是好是坏 3、在用词上,必须全面照顾到上 就分明地表现出来了。袁仁林在 下文。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到 上文,又要照顾到下文;既要 《虚字说》里讲:‚实字虚用, 适应近的上下文,又要兼顾到 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由上下 远的上下文。 文知之;若单字独用,则无从见 4、在用词上,不仅要考虑意义上 矣。‛英国奥斯汀的《论言有所 能否适应上下文,而且要顾及 为》中说:‚言之用,在一定程 色彩上能否适应上下文。 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找到解 5、用词上,在不影响意义的前提 释。‛古今中外的学者指明了这 下,还应该考虑音节、结构上 一点,在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适应上下文。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 要做到准确,需要注意:
• 要做到准确,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含义,尤 其要避免望文生义,错用词语的现象。 • 要做到准确,还要注意仔细地辨析同义词, 恰当地选用同义词。 • 要做到准确,不仅要了解词所固有的词汇 意义、附属意义及语法意义,还要了解词 的修辞意义。
词语选择的要求(锤炼词语的目的)
因地而异
• 这里的‚地‛指地点、场合、自然地理环 境、地域文化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
因时而异
• 这里的‚时‛指说话的时刻,也指时代。也就是 说,说话、写作都要适时,如果挑选了不合时宜 的词语,轻则显得迂腐,重则会犯观点上的错误。 但是,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达到讽刺挖苦、 幽默诙谐的目的,说写者也会选用一些不合时宜 的词语,这是一种背时的选词现象,虽背时但合 用,这也是修辞所允许的。 • 所以,选择词语既要注意一般情况下的合时,又 要讲究必要情况下的移时,这就是因时而异的辩 证关系。
适应语境
看清对象
• 意思相同、相近的词施于不同的对象,是 看清对象选词的一面。也就是说,选词要 看清听话人,就是俗语所说的‚见什么人 说什么话‛。 • 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是看清对象选词的又一面。也就是说,选 词要看清说话人,就是俗语所说的‚文如 其人‛‚三句不离本行‛。 • 可见,这里的‚对象‛指听话人和说话人。
词语选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