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十种知识结构

教师的十种知识结构

教师的十种知识结构
徐剑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构成,各类知识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知识框架以及各类知识的比重。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教师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根据当今教育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书育人的要求。

(一)“I”字型知识结构。

所谓“I”字型知识结构,在一个专业上钻研很深,了解得很透彻,但知识面很窄,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属于“专一型”人才。

现在有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便是“I”字型,如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研究很深,可他的数学知识却很贫乏,连勾股定理也不知道,物理上不知道有牛顿定律;又如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有一套,可他却不会写文章,连议论文三要素也不知道。

“I”字型知识结构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由于应试教育以考试为唯一目标,以课本知识为教学内容,把考试的课程看成是“主课”。

担任“主课”教学的教师,往往只教一门“主课”,为了让学生在所教的这门课上考出好成绩,教师对这门课教学不得不下功夫,不得不钻研这门课教材,而对其它课程了解不多,也不需要了解,长期以往,“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形成了“I”字型知识结构。

(二)“一”字型知识结构。

所谓“一”字型知识结构,即知识面比较丰富,什么都知道一些,但都是略知一二,知之不深、博而不
精,属于“字典型”人才。

“一”字型知识结构也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

应试教育把不考试的课程看成是“副课”,而在小学里,担任“副课”的教师,要担任好几门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知识都需要知道一些,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对每一门课程都没有深入钻研,对某门课程认识处于元素层次的知识认知,还没有达到系统层次的知识认知。

(三)“T”字型知识结构。

“T”字型知识结构是在“一”字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中上面“一”代表知识面,横越长则知识面越宽,表明该人涉猎的知识领域越广泛;下面“1”即指某一方面专长,竖越长,则该人在某一领域的研究越精深。

具有“T”字型知识结构的教师,知识面较宽,且对某一专业有较深造诣。

现在不少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属于“T”字型。

师范毕业生往往带着典型的“T”字型知识结构进入了教师行列。

他们通过师范院校学习,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原理和方法,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又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学科教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一些教师的“T”字型知识结构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到退休。

近几年许多教师注重提高学历层次,然而学历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即“∣”加长而已,教师的知识结构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T”字型知识结构只是与当前教学某些方面相适应,但不能完全适应,因此最好需要改造。

改造二元知识结构可以向两个方向努力:
一是将“T”字型知识结构转为“十”字型知识结构,如让一部分教师在某一学科上有所建树,冒尖出来,成为学科带头人。

二是将“T”字型知识结构转为“П”字型知识结构,见下。

(四)“П”字型知识结构。

“П”字型知识结构是在“T”字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上面的横“一”代表知识面;下面的竖则由一条增加为两条,其中一竖代表学科专业知识,另一竖代表信息教育技术。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对教师解决信息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П”字型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信息教育技术,并能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等。

(五)“工”字型知识结构。

在“工”字型知识结构中,下面的“-”代表基础知识,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其中一般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中间的“|”代表学科专业知识。

上面的“-”代表与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包括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学科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家庭教育学、人才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面、图书情报基础知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等。

“工”字型知识结构最大缺陷是没能突出信息教育技术,教师
只是以扩展知识面的态度来学习信息教育技术知识,而不能象对待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那样去学习、探索、研究、实践。

(六)“三”字型知识结构。

在“三”字型知识结构中,下面的“一”代表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信息教育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中间的“一”代表综合课程知识,上面的“一”代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

我国于2005年在全国逐步推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对小学教师教师来说,构建“三”字型知识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可以的。

(七)“个”字型知识结构。

“个”字型知识结构中,左上撇代表公共知识,如公共教育知识、公共法律知识、公共卫生知识、公共管理知识等。

其中公共教育知识,就是社会共享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社会共享知识,各个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也属于教育公共知识;右上捺代表群体知识,是指教师通过群体合作获得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如教研组活动技能,学校特色建设经验等;中间的“|”代表个人知识,指教师个体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教育教学技能,其实个人知识是通过经验探索,技术训练,自我思考与自我组织过程形成的一套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八)“王”字型的知识结构。

“王”字的上面一横代表信息教育技术知识,缺少这一横,就是个“土”字,只能当传统教学的“老土教师”;中间一横代表学科教学专长,缺少这一横,就是个“工”字,只能做无专长的“打工教师”;下面的一横代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没有了这一横,就是一个“干”字,这个“干”是被动的干,盲目的干,没有自己理念和教学主张,可以说是“瞎干教师”;中间一竖代表师德素质,缺少这一竖,那就是“三”,道德不合格,这个人在学校里就是“三等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不断提升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争取做“王”者,特别要注意师德修养,千万别当师德不合格的“三等教师”。

(九)“井”字型的知识结构。

在“井”字型的知识结构中,左边一撇代表条件性知识,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上边一横代表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右边一竖代表文化性知识,除本体性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下边一横代表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以前常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而教师“一桶水”必须是从“井”里打上来的鲜活水。

如果说教师文化性知识属“井”里的水,则本体性知识就是一桶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

(十)“目”字型的知识结构。

在“目”字型的知识结构中,左边一竖代表条件性知识,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教学理论等知识;右边一竖代表文化性知识,即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最上边一横代表本体性知识,即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第二横代表对象性知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如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引导学生,怎
样帮助学困生等;第三横代表规范性知识,如教师必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下边一横代表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