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70道题=100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11.07【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13)(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第一章:人地关系】2.人地关系理论(2009)(1)地理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景观论(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7)环境感知论(8)文化决定论(9)“天人合一”观3.“地”的属性(2012)(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5)区域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10)(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6.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土地②地形③土壤④气候⑤水(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3)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②农业科学技术进步③生产力水平高低④市场需求⑤交通运输⑥农业政策7.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8.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2)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易于形成众多小部门乃至生产零部件部门。

(4)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和技术联系。

(5)工业集中分布,可以产生集聚效益。

9.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1)就业机会多(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4)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10.资本密集型工业的特点(2015)(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3)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5)物资消耗较少11.工业布局原则(2013)(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

(2)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

(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合理布局工业。

12.工业布局类型(1)资源型布局(2)河湖水域型布局(3)临海型布局(4)临空型布局(5)智力型布局13.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②水③土地④动力⑤原料(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

③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工业布局的前提。

④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市场需求影响工业布局。

14.第三产业的特点(1)产品的无形性(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4)与第一和第二产业关系密切【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5.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状况(3)医疗卫生状况(4)文化教育(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16.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2012)积极作用:适度的经济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

(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消极作用:(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05)(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①气候②地形③水④土壤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②科学技术进步③开发历史的影响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2013)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地区人口分布的格局。

③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

18.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2014)(1)社会因素(2)经济因素19.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1)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2)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4)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

(5)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

20.制约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1)人口出生率的变动(2)死亡率的变动(3)人口迁移21.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6)(1)一是对出生率的影响(2)二是对教育事业的影响(3)三是对人力资源的影响(4)四是对就业的影响(5)五是对社会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2.人口移动的规律(2010)(1)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2)城乡移动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3)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5)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6)双向移动律——正向移动和反向移动并存(7)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23.人口移动的原因(2007/2011)(1)地理环境因素(2)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3)国民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4)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5)新地区开发的影响(6)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政策、宗教活动、战争、文化、教育、科技因素)的影响(7)自然灾害24.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1)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①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者减少。

②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二是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08/2015)对迁出地的影响利处: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增加迁出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弊端: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

②第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留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创伤是无法估量的。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②有些地方开发因为生态环境效益上的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25.城市化的机制(2004/2006)(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6.城市化发展阶段(2006/2010)(1)中心城市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3)逆城市化阶段(4)再城市化阶段27.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带来了“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

28.郊区城市化的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

(3)城市核心区的商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部分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

(4)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

29.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自力型城市化与他力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土法型城市化与渐进型城市化30.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2014)(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31.村落的类型(2007/2014)(1)村落职能类型①农业村落②牧业村落③渔业村落④林果业村落(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①聚集型村落②分散型村落③特殊类型村落(3)村落布局类型①主轴型村落②子母型村落③串珠型村落④均衡型村落⑤星点型村落32.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2011)(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4)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3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2008/2013)(1)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方面(2)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3)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4)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34.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1)严禁将城市强污染型工业向乡村地域转移。

(2)加快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型闭合城市工业生产体系。

(3)加强乡镇工业的环境治理。

(4)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规划。

(5)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35.文化景观的特征(1)文化景观是人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地域单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

(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

(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4)文化景观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

(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

(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36.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2012)(1)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2)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①一是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旅游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②二是主要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③三是大尺度范围上呈闭环状流动,中小尺度范围出现节点状特征。

④四是旅游流向和流量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特色显著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