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完成书后习题。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题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观察反映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南都繁会卷》和《盛世滋生图》,培养通过插图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通过列举鸦片贸易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观察“清代民间市井画”,学习通过教材插图获取历史信息方法和途径。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提问:清朝“不顾时也,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1、对外闭关锁国;
2、对内重农抑商;
3、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并通过展示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变化,在比较上得出结论:危机出现。
最后简单提一下鸦片贸易危害,让学生了解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加深了危机。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方社会的状况。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特别是康熙到乾隆年间,中华帝国进入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繁荣时期,但也蕴含着严重的危机,并迅速走向衰落。
课堂检测
然后再从人口流动性增大,农耕社会开始变化,农业、手工业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中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从而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指导学生齐声朗读。
三、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承上一目提问: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出示马克思的一段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教学难点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方法
提问导学法
教具
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课文探究
一、
明清经济发展
出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当时中国的一段话,引导学生阅读,提问:“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是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其中哪个阶段最典型?
进一步提问:这个时期经济方面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书本上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以加深印象。
学生看书分析并回答,从而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的盛世局面。
学生阅读回答: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
二、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结合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工业文明吗?”讲清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使学生对工业化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