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桂林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历史性跨越,由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亿元,年均增长13.5%;实现财政收入121.1亿元,提前一年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71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5.5%,是桂林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旅游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十二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3.4:36.5:40.1调整为18.3:45.3:36.4。

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工业——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提高。

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促进了桂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3.4亿元、增加值427.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十五”末增加8.2个百分点。

构建了包含35个工业行业类别、200多个主导产品、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食品饮料、机械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橡胶制品等已成为支柱产业。

培育了食品饮料和机械电器两个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产业以及上百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声誉和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创建了燕京(漓泉)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

扶持莱茵生物、广陆数测、三金药业3家企业成功上市。

工业五年累计投入880亿元,年均增长34%,是桂林市完成工业投资量最大的时期。

累计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000余项,完成技改投资529.6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11%提高到29.3%。

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工业集中区共同推进的组团式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市拥有经国务院、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开发区3个,自治区政府确认的A类工业园区6个、B类工业园区3个。

已有2000多个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5%以上,成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桂林市工业化率由1.30提高到2.11,即将跨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特色效益农业成果丰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成效突出。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2005年增长35.7%、31.9%,保持全区领先水平。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区前列,生猪、草食动物两大优势产业处于全区前列;全市有10个县获得“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全区率先通过“绿色食品(水稻、水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资源县入选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荔浦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确定为“中国衣架之都”,永福县“永福香”牌香米荣获自治区粮食行业唯一著名商标,永福龙江乡、阳朔白沙镇、兴安华江瑶族乡分别获得广西“罗汉果之乡”、“金桔之乡”、“毛竹加工之乡”称号。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590个,辐射带动农户约28万户。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旅游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编制完成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和建设总体方案,成功争取桂林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完善了漓江和沿桂阳、桂黄公路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五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3%和23.8%。

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租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4.8亿元增加到391.5亿元。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年均增长12%。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530.2亿元增加到1367.6亿元,贷款余额由296亿元增加到784.2亿元。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外部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及桂林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桂林市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国仍将维持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会适度调整。

但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国家宏观调控会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动地区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将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系列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更倾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生态脆弱地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9+2”、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更为紧密,广西确定的“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广西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桂林市位于华南、西南、中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运输便利,是我国华中、华南、华东地区进入东盟和北部湾、东部发达地区辐射西部以及广西北入中原的交通门户城市,是广西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桂湘粤黔”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布局上,是广西重点建设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农业发展基础好,是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粮食、水果、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叠加优惠政策。

国有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改造升级方面,可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

国家支持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

上述有利政策和条件,为桂林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时,桂林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广西经济发展重心南移,北部湾经济区迅速崛起;桂东地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南宁、柳州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桂西地区利用资源富集优势正在加速发展。

对桂林加快发展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诸多挑战。

三、制约因素
桂林市虽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制约因素仍然较多。

现行行政区划已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漓江保护的需要,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区产业难以拓展,城镇化水平偏低。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平衡。

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

大型企业少,产业集聚能力弱。

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地方综合财力不足,城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

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全民创业氛围不浓,自主创业条件有待改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尚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