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一课时)

21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一课时)


3、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总和,那么它有哪些 不同于个体生物的特征呢?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中)个
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个/m2、km2、m3)
种群密度=
生物个体数
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例如:在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内非洲鲫鱼的数
量;
每平方千米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一、种群(population)
(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 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它 是由鱼苗、小鱼和大鱼组成的;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棉蚜就是一个种群,它 是由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组成的;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也是一个种群, 它是由不同树龄的山毛榉组成的。
二. 生物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年龄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 目的比例。 (2)类型
(3)小结 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具有重要意义。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是指某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 新个体数(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的个体数目)。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
➢注意:不同于种群的大小(是指种群内个体数量的 多少)
(2)特点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例: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km2还不足两
头,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也有差异。
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 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布置作业
• 作业本 • 一课一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一、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 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 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 均增长率为1.07%。 二、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 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注意:种群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一个自然区域): 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 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讨论: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是一
个种群吗?为什么?
2、一个菜市场中所有的鲤鱼是 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生率为7800‰,即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
死亡率是指某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 个体数(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 亡的个体数目)。例如,在某个达氏盘羊种群中,每
1000个活到6岁的个体,在6~7岁这一年龄间隔期的死 亡率为69.9‰。
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
出生
种群 数量
死亡
3、椒江所有的燕子是一个种群 吗?为什么?
4、你还能举一些 种群的例子吗?
1、一个公园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种 群吗?为什么?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 C F )
A、一块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E、一个农民种的全部庄稼
F、一个狼群
G、太平洋里的全部鱼
海阔凭鱼跃
认识生物种群
蝴蝶
蘑 菇
蕨类
苔藓
不企是鹅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 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看下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第1 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population and biotic community) ——第一课时
迁出
4、性别比例 把男性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为人口
的性别结构。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 指标是人口性别比。 性别比 = 男性人数 × 100%
女性人数
1、算算我班同学的性别比。 2、议议在畜牧养殖中,控制性别 比例的意义。
1、种—群生——是物—指个———体——的————总生——和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C——.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三、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
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 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 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 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9 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