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报告摘要说明我国食用菌生产主要有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企业+农户”模式和工厂化生产模式三种,目前传统农户生产模式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模式。
食用菌在我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蔬菜,并且我国地势广阔,野生的菌类是非常多的。
然后由于其营养价值,现在各种食用菌的人工规模种植面积都非常大。
我国的食用菌品种非常多,在我国各地都有食用菌的分布。
该食用菌项目计划总投资22149.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96.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16%;流动资金7053.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1.84%。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49677.00万元,总成本费用37917.64万元,税金及附加398.53万元,利润总额11759.36万元,利税总额13779.87万元,税后净利润8819.5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960.3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3.09%,投资利税率62.21%,投资回报率39.82%,全部投资回收期4.01年,提供就业职位865个。
我国工厂化产能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短期下降不影响长期上升态势。
2017年1-6月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21.88元,同比增长6.5%;2016年1-12月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同比增长为5.6%。
2017年1-6月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61.84元,同比增长7.43%;2016年1-12月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同比增长6.2%。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其食品类支出也随之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在食品类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2000年的1955元、821元增加到2015年的6360元、3048元。
食用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第二章市场调研第三章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第五章土建工程第六章公用工程第七章原辅材料供应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第九章项目平面布置第十章环境保护第十一章职业保护第十二章项目风险情况第十三章节能说明第十四章项目实施方案第十五章投资计划第十六章经济效益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附表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附表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附表3:节能分析一览表附表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附表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附表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附表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附表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附表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附表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附表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第一章项目总论一、项目建设背景我国工厂化产能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短期下降不影响长期上升态势。
80年代我国从欧洲引入生产线,开始了大陆地区食用菌工厂化的栽培,但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近十年,随着国内经济繁荣和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工厂化产能快速增长:2006至2015年工厂化产量从8万吨增长到184万吨,规模增长23倍,年复合增长率约41.68%。
2014年开始工厂化产量出现下降,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短期内工厂化产能过度释放有关,工厂化生产替代传统生产是大趋势,短期下降不影响长期增长态势。
我国工厂化比例增长较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量级受工厂化品种较为单一、市场容量相对有限的制约。
2006年我国工厂化食用菌产量仅占0.54%,2015年增长至5.29%。
与行业成熟国家市场相比,我国工厂化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这一比例的增长目前一定程度上受到适宜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有限这一因素的制约。
2015年,我国工厂化日产量前三的品种分别是金针菇(2391吨)、杏鲍菇(2106吨)和双孢菇(439吨),其他菇类如海鲜菇、白玉蟹味菇的品种日产量也超过了180吨。
这三个品种消费量分别排第4、第7和第5,三者相加的总和仍低于排名第一的香菇。
而香菇由于成本收益比过低等原因,在现阶段不适合工厂化种植。
市场容量的相对有限在短期内制约着行业整体工厂化比例的提高。
以香菇为例,其工厂化进程受到专用菌种、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制造三大核心要素的限制。
但对工厂化技术已经成熟的品种而言,农户产品由于存在产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技术落后、质量较差、销售半径有限等缺点,这些品种的工厂化比率将进一步提高,并有可能达到日韩等国的高工厂化比率。
目前工厂化技术最成熟的产品是金针菇,工厂化比例达到33%(2015年),大幅领先于行业整体水平;其次是杏鲍菇,工厂化比例高达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农户生产占主流的产品通常是不易工厂化的品种,这些品种投入产出比较低,投资效益较差。
根据日本的经验,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增加农户生产成本,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在单位成本和质量上均优于农户,农户产品占比将继续降低。
近年来受到高利润率的驱动以及国家与地方惠农政策的影响,大量的投资进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各个厂商加速扩张产能,众多中小企业进入该领域。
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厂商达到峰值788家,较2008年的186家增长了4倍多。
2012年后由于竞争加剧,工厂化产品价格承压,部分高成本低收益厂商开始退出,厂家数目连续下降,从长远角度来看,厂商间的优胜劣汰有益于行业健康发展。
2012至2014年日产20吨以下的中小厂数目占比逐渐降低,分别为94.41%、92.93%和90.67%,反映了行业内产能整合加速:日产15吨以下的小厂数目腰斩,而15-20吨的中等规模和20吨以上的大型厂商数目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厂均产能逐年提高,规模化生产成为趋势。
以金针菇产品为例,行业产能第一的雪榕生物目前的日产能为440吨,其中金针菇日产能394吨,约占全国同期产能的13.03%,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仅为3.35%。
行业产能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
2012年以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退出的同时,行业龙头如雪榕生物、众兴菌业则通过并购、新建生产线、技术升级三管齐下扩张产,行业内产能整合有利于龙头企业迅速占领市场。
从食用菌行业参与企业2016年的财务信息来看,行业内资产规模较大的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5.94%,仅次于畜禽养殖,净利率平均为14.33%,说明行业大厂商盈利能力较好。
从成长性来看,这20家厂商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为22.65%,净利润增长率平均为34.65%,增长十分强劲。
二、报告编制依据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细则》(2010年本)。
4、国家现行和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
5、项目承办单位现场勘察及市场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
6、其他有关资料。
三、项目名称食用菌项目四、项目承办单位xxx投资公司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选址方案项目选址位于某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二)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50972.14平方米(折合约76.42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食用菌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50972.14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3753.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104.03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53937.34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5202.27平方米。
七、产品规划方案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食用菌xxx单位/年。
综合考xxx投资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产品市场定位、资金筹措能力、产能发展需要、技术条件、销售渠道和策略、管理经验以及相应配套设备、人员素质以及项目所在地建设条件与运输条件、xxx投资公司的投资能力和原辅材料的供应保障能力等诸多因素,项目按照规模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布局,本着“循序渐进、量入而出”原则提出产能发展目标。
八、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22149.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96.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16%;流动资金7053.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1.84%。
(二)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三)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49677.00万元,总成本费用37917.64万元,税金及附加398.53万元,利润总额11759.36万元,利税总额13779.87万元,税后净利润8819.5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960.3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3.09%,投资利税率62.21%,投资回报率39.82%,全部投资回收期4.01年,提供就业职位865个。
九、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一)公司概况成立以来,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本公司奉行“客户至上,质量保障”的服务宗旨,树立“一切为客户着想” 的经营理念,以高效、优质、优惠的专业精神服务于新老客户。
公司能源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而准确的计量器具配置,就不能为企业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能源计量工作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项目承办单位依据ISO10012-1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随后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76-2006)的要求配备了计量器具并实行量化管理;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建立了“能源量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认证,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项目承办单位对能源计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以量化管理促节能,提高了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凭借着不断完善的能源量化体系,实现了对各计量数据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年总结,通过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真实反映了项目承办单位能源消费的实际状态,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承办单位的能源综合管理水平。
公司以生产运行部、规划发展部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依托各单位生产技术人员,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
研发团队现有核心技术骨干十余人,均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及实践经验。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面向未来发展,服务公司战略,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进行核心工艺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了包括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督、效果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公司建立了《产品开发控制程序》、《研发部绩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对研发项目立项、评审、研发经费核算、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良好的研发工作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