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稿件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稿件


2008年新闻报道: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近年 来孟加拉国妇女被泼硫酸的案件急剧 上升,去年共发生了约200起。大多 数行凶者都是遭到拒绝的求婚男子。 解释:灰色的基调、哀伤的表情——作者拍摄这 组照片是想唤醒一点良知,祈求一种人性关怀! 同样,下面的照片,也正是对人性的拷问!

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 奖
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



本报格尔木讯 (记者 朱海燕) 昨晚,约有500只藏羚羊带着 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 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电影画面) 为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 止施工,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 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个小时,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 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 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 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 惊喜。 每年6至8月,藏羚羊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 卓乃湖、太阳湖一带产崽,去完成一年一度的延续种群的历史使 命。小羔羊满月后,再由母羊呵护着返回原栖息地。(知识介绍) 今年6月20日前后,两万多只雌性藏羚羊北上产崽,铁路夜间停 止施工10天,为它们开辟通道。一个多月里,两万只小羔羊诞生 在那块神秘的“天然产床”上。估计,从8月4日到8月15日,将 有4万只大小藏羚羊跨过铁路安然回迁。
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金奖(华赛)战争灾难等 突发事件类新闻单幅金奖
孟加拉国男孩巴德沙在他三岁那年,因为土地纠纷,和他的母亲一 起遭到了硫酸袭击(2007年6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孟加拉国妇女科迪亚· 贝古姆和她18天大的女儿在2001年受到硫酸袭 击,失去了她的一只眼睛(2007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可读性强、 传播效果好



美的标题。标题的魅力在于美。这篇消息做了这样的引题:“欢迎‘孕妇’来,不舞 彩旗 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排比对偶,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美、形式美和 意境美。看了引题,一幅藏羚羊安详迁徙的生动画卷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主标题: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显得多么亲切、感人。标题的感染力将读者牢牢地吸 引住。 ——美的导语。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一则拟人式导语:“昨晚,约有500只藏羚羊带着 刚满月的儿女,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 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这种形式的写法,是将动物当作有情感的人来表达,赋 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让它具有人的声情笑貌。运用这种形式写导语,不仅可以 尽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也可使导语文字生动形象,吸引住读者, 还能制造一种气氛,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更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捕捉新闻的意 境,体味它的深刻含义。 ——美的细描。高明的记者,不是给受众叙述新闻,而是向受众再现现场。再现现场 的“诀窍”之一就是运用细描的手法,让受众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 到气氛,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细节描写,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 细描的新闻,就像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 以赢得受众的认同。记者应当把最精采的场面和最典型的细节再现给受众,以使受众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这篇消息在这点上是成功的。如中文写 到:“为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拔走 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个 小时。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
他因为被朋友怀疑与自己妻子有绝了一次求 爱而遭受袭击。 新华社发
图为《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迪恩· 费茨莫里斯拍摄的一幅照片,讲述了一 名伊拉克男孩把笔绑在因爆炸而致残的胳膊上画画。这幅照片获得2005 年度普利策特写摄影奖。
第四届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组照金奖



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 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明其妙的 惊喜。”这些细描将受众带到了新闻发生的现场,感受到新闻的 “原生态”,乐趣无穷。 ——美的语言。现在,我们不少新闻传媒上的语言,太“模式 化”、太正统,因而显得太陈旧、太呆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 的一些新闻就失去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力。新闻天生是“喜新厌旧” 的,即使内容很新鲜,但语言陈旧,照样不受欢迎。这篇消息在 语言的运用上,就比较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文中写的:“刚满月的儿女们”、“可爱的精灵”、“这里又 呈现一种远古的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和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 队伍送行”、“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羔羊满月后, 再由母羊呵护着返回原栖息地”、“一个多月,两万只小羔羊诞 生在那块神秘的‘天然产床’上”等等,读来亲切、自然、赏心 悦目。 此外,这篇消息的背景材料丰富,角度选取巧妙;是“昨日”新 闻,作为行业报,这种新闻时效就算是强的了
这是受害者塔斯利玛在达卡一家为遭硫酸袭击者设立的医院接受救 治(2007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孟加拉国妇女蕾塔· 拉尼达斯展示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她脸上和脖子上 留下的伤疤(2007年4月摄)。 新华社发
孟加拉国小姑娘索娜丽在18天大时就和她的妈妈一起遭到硫酸袭击 (2007年6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8月19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金镜头”奖非突发新闻类 单幅金奖《挟尸要价》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作者张轶拿出当时现场拍摄的近百张图片证明自己并未作假。

《挟尸要价》是由《华商报》首发,《江汉商报》摄 影记者张轶拍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 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 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 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 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 2010年,《挟尸要价》夺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 “金镜头”奖。而照片的获奖,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8月23日上午,人民摄影“金镜头”评委会针对《挟 尸要价》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认为, 《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羊绒之王”之称,因此,也带 来杀身之祸。近10多年,偷猎者大量涌入,每年有上万只藏羚羊 遭到捕杀。1994年,保护区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 在太阳湖与18位偷猎者搏斗壮烈牺牲。(相关社会背景) 青藏铁路开工后,环保理念渗透到建设者的血脉之中,青藏高原 成为他们心目中环保的圣地。他们精心爱护每寸绿草,善待每一 种动物。一年来,他们将5只失去母爱的小藏羚羊送到自然保护 区机关,可爱的小宝贝得到妥善的保护。在他们的精神昭示下, 没有一只藏羚羊在捕杀的枪声里倒下。 这片拥有野生动物2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有20 多种的土地,正在恢复野生动物天堂的动人景象。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区委书记才嘎说,铁路建设的一年间,藏羚 羊增添了两万多只,到铁路建成之日,将由现在的7万只增至15 万只。 据悉,青藏铁路在设计中专门设立了动物通道。铁路建成后,不 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生活和自由迁徙。 (原载《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8月 1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