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3桩的竖向承载力

4.3桩的竖向承载力

桩端阻很小,也可忽略成摩擦桩。
2014-8-15
12
4.桩基础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上述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有效地发挥桩的 承载性能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设计时应根据土 层的分布性质并注意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合理确定 桩长、桩径和桩端持力层。
2014-8-15
13
4.桩基础
桩侧极限摩阻力的确定 桩侧单位面积的极限摩阻力取决于桩土间的剪切
2014-8-15
18
4.桩基础
4.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按桩周土的支承能力确定
现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推荐的几种主要
方法介绍如下: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
由试验结果可绘出桩顶荷载和桩顶沉降关系曲线,
根据上述曲线特性,可用下列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
承载力。
2014-8-15
19
4.桩基础
N ( z)dz
0
z
2014-8-15
6
4.桩基础
4.3.1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根据桩的长径比,桩可分为短桩(L/d<10)、中长 桩(L/d>10)、长桩(L/d>40)和超长桩(L/d>100)。 澳大利亚学者Poulos等运用弹性理论来分析桩基, 结果表明竖向受压时桩的荷载传递有以下规律: 桩端土与桩侧土的相对刚度 Rbs 有关。 Rbs 定义为桩端土与桩侧土的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之 比Eb/Es。其值越大,说明桩端土抵抗变形的能力强于桩 Rbs 侧土。 越小,桩身轴力沿深度衰减越快,即传递到桩 端的荷载越小。 当 Rbs = 0时,荷载全部由桩侧阻力承担,属于摩擦桩。
11
4.桩基础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荷载增加时,桩身上部侧阻先于下部侧阻发挥作用。 2 、一般情况下,侧阻先于端阻发挥作用。 3 、工作荷载作用下,对于一般摩擦型桩,侧阻发挥作用的 比例明显高于端阻发挥作用的比例。
4 、对于l/d较大的桩,即使桩端持力层为岩层或坚硬土层,
2014-8-15
8
4.桩基础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桩端扩底直径与桩身直径之比D/d:
D/d越大,桩端阻力分担的荷载比越大。
对扩底桩,增大扩底直径与桩身直径之比D/d,桩
端分担的荷载可以提高。
2014-8-15
9
4.桩基础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随长径比
增大而减小,桩身下部侧阻
的发挥也相应降低。
式中右侧两项分别与 Qsu 和 Qbu 对应。 式中: c u 应为桩底以上3倍桩径至桩底以下一倍桩径(或桩宽) 范围内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平均值,可按实验结果取值。对钻 孔桩,裂隙粘土的 c 可取三轴不排水抗剪强度的0.75倍。
软弱土层
(a)
中密土层
岩层
(b)
图4.11 桩身荷载传递
(a) 摩擦桩;(b)端承桩
2014-8-15
3
4.桩基础
4.3.1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侧阻力沿桩身的分布
桩侧摩阻力发挥作用的程度与桩和桩土间的相对位 移有关,对于摩擦桩,当桩顶有竖向压力Q时,桩顶位移 为s0 。
s0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桩端的下沉量sp(包括
和减去桩的重量;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为桩的极限阻力除以安
全系数。
Qu Qsu Qbu G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Qu Ra 2
2014-8-15 29
4.桩基础
☼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2)粘性土中单桩的承载力
对于正常固结、弱固结或灵敏粘性土中的桩:
Qu u p cai li cu Nc Ab
• 侧阻深度效应——侧阻随深度增大而增加,但当桩入 土深达某一临界深度后,侧阻就不随深度增加了。这 个现象称为侧阻深度效应。 • 端阻也存在深度效应现象。当桩端入土深度现象增加, 而大于该深度后则保持恒值不变,这一深度称为端阻 的临界深度,它随持力层密度的提高,上覆荷载的减 小而增大。
2014-8-15
4.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慢速维持荷载法
• 每级荷载大小
分级(初始阶段:每级荷载为1/5-1/8倍预估破坏荷载, 终了阶段1/10-1/15)。 • 测读沉降时间 在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个小时内,按5、15、30、45、 60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直至沉降 稳定为止。 • 稳定标准 每级荷载下桩顶沉降量小于0.1mm/h,并连续出现两次。
4.桩基础
请回答:
1、什么是桩基础?什么情况下使用桩基础?
2、桩与承台的作用?
3、桩基础的特点?
4、摩擦型桩与摩擦桩、端承型桩与端承桩、
挤土桩与非挤土桩。
5、高承台桩基础与低承台桩基础。
2014-8-15 1
4.桩基础
4.3 单桩竖向承载力
4.3.1 单桩轴向荷载的传递机理

承载机理
荷载→桩压缩→侧摩阻消耗荷载→桩底阻力→桩 顶荷载全部桩端阻承担→持力层破坏。 此时桩顶所承受的荷载就是极限承载力。 土对桩的支撑力
•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
顶沉降量;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3h, 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2014-8-15 27
4.桩基础
4.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桩顶荷载Q(10k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当桩长较大时,桩端土的性质对荷载传递的影
响较小,荷载主要由桩侧的摩阻力分担。当桩很长
时,则不论桩端土刚度多大.端阻均可忽略不计,
荷载全部由桩侧阻力分担。因此,很长的桩实际上
总是摩擦桩.此种情况下,用扩大桩端直径来提高 承载力是徒劳的。
2014-8-15 10
4.桩基础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深度效应
侧阻力沿桩身的分布
测出桩顶竖向位移s0后, 可利用上述已测轴力分 布曲线N(z)计算出桩端 位移和任意深度处桩截 面的位移s(z),即:
s p s0
ss z z sp
N0=Q
0
N
0
qs
s0 0 s
qs(z)
1 Ap E p
N ( z)dz
0
l
z
Qs Qp=Nl
桩身截面位移s(z):
1 s( z ) s0 Ap E p
Nc 、Nq ——承载力系数,均与土的内摩擦角有关;
h
——桩底平面以上土的平均容重(KN/m3);
——桩的入土深度(m)。
15
2014-8-15
4.桩基础
4.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取决于两方面:
地层的支撑力
桩身材料强度
如按桩的载荷试验确定,则以兼顾到了两 个方面。 一般说来,桩的承载力主要由前者决定; 材料强度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只有对端承桩、 超长桩以及桩身质量有缺陷的桩,才可能由桩 身材料强度控制桩的承载能力。
强度。按库仑强度理论得知:
h tg Ca K v tg Ca
(4—7)
——桩侧单位面积的极限摩阻力(桩 式中:
土间剪切面上的抗剪强度)(kPa);
h , v ——土的水平应力及竖向应力(KPa);
Ca ,
——桩、土间的粘结力(KPa)及摩擦角;
K
2014-8-15

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何种为主,与桩身压缩量有关。

桩的荷载传递过程实质上就是桩侧摩阻力与桩端
阻力逐步发挥的过程。
2
2014-8-15
4.桩基础
4.3.1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Q Q
桩上部侧阻先于下部侧阻,侧阻

• • • •
先于端阻发挥,发挥程度与桩 土相对位移相关; 侧阻充分发挥桩土相对位移值: 粘性土:4~6mm; 砂土:6~10mm; 端阻充分发挥桩底极限位移值: 砂类土: (0.08~0.1) d; 粘性土:0.25d,硬粘土 0.1d。 桩侧阻与桩端阻存在深度效应。
试验成果处理—极限荷载确定 • 按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 对陡降型Q-s曲线,取曲线发生明显 陡降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为Qu • 由沉降量确定Qu 对缓变型Q-s曲线,可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值为Qu。大直径桩可取 s=0.03~0.06d对应的荷载值(大桩取 低值,小桩取高值),细长桩(l/d >80) 可取s=60~80mm对应的荷载。 • 沉降速率法—s-lgt法 • 取破坏荷载的前一级荷载
4.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
特点:是评价单桩承载力最为直观和可靠的方法。 基本原则 • 桩数:不宜小于总数1%,不少于3根; • 时间:对于预制桩,桩设置后开始载荷试验所需
的间歇时间:对于砂类土不得少于7天;粉土和粘 性土不得少于15天,饱和软粘土不得少于25天。
2014-8-15 20
——土的侧压力系数。
14
4.桩基础
桩底极限阻力的确定
把桩作为深埋基础,在做了某些假定的前提下,运用
极限平衡理论,导出地基极限荷载(即桩底极限阻力)的
理论公式:
q pu ccNc qhNq
(4—10)
式中:q pu——桩底地基单位面积的极限荷载(kPa);
c、 q——与桩底形状有关的系数;
2014-8-15
0 4 8 12
桩顶下沉量s(mm
Qu=780kN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1 2 Qu=1500kN
图4.12 单桩Q-s曲线
28
4.桩基础
☼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1)单桩承载力的一般表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