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分析

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分析

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分析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农业活动上的结果,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必由之路,当前在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农村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出现迎合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对河南来说也是大有作为的。

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农民素质不高、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要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为中心,以、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经营方式和形式。

它的实质上是指对进行,推动进步的过程。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向的转变,是加速的有效途径。

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实行区域,依靠龙头带动,发展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连农户的形式。

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它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等特征。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发展情况。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高度重视。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产业经营”的原则,从规划、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挥好各级政府宏观决策的指导作用和服务作用,通过优化环境、政府扶植、优化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制定了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并结合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招商引资分队到江浙招商引资。

金融部门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积极帮助,已累计投放10多亿元。

(二)、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2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532家,实现营业收入6540亿元,上交税金319亿元;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64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562家;全省有16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额近120亿元。

据统计,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6%,上交税金584亿元,同比增长23.73%;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1463亿元,销售收入4327亿元,全省6500多万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中收益达2000多元。

龙头企业的实力增强之后,通过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

部分龙头企业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三)、涌现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河南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

如“华英”鸭、“大用”鸡、“金苑”面粉、“三全”汤圆、“思念”饺子、“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等。

河南龙头企业还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能够更高层次参与竞争打造融资平台。

近几年,周口的辅仁集团、许昌的众品公司、南阳的新野纺织、郑州的思念和三全,均在国内外的证券市场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大概20多亿元。

(四)、产业化经营内容不断丰富,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从龙头企业的经营内容来看,已从早期的养殖业为主拓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目前已近向工艺、精细化工、高端食品发展,长期以来、交通条件便利、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的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而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以及农业资源欠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但近几年,龙头企业发挥了很大的产业带动作用,使产业区域发展逐渐均衡,同时落后地区也通过多种形式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五)、"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随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河南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省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来豫投资,建立农产品基地,如华龙、三鹿、蒙牛、光明、汇源、金锣、光友、正虹等,为河南农业产业化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省内的龙头企业也着眼全国的资源、资金与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除一批企业在其他省份建立基地外,天冠集团与莲花集团还走出国门。

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使公司近一半的产品出口国外。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虽然河南地大物博,占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7.3%,位居17位。

但是,河南同样也是一个人口大省,现在流动人口大概在9402万,占全国第三,户籍人口全国第一,人多地少。

而且,技术水平低,很多都是传统农业技术,生产规模小,造成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人均农业资源就大大的降低了。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比较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等具有关键的作用。

但是,河南龙头企业数目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纵向看,产品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资料显示:全省加工率只有40%-50%,二次以上深加工占2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90%以上,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例1:5,而河南不足1:1。

品质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不多,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多,销往省外、国外的产品不多。

加之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以鲜(活)货、原材料、粗加工品出售为主,致使产品销售市场的半径不大,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带动面也比较小。

(三)、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业企业经济实力薄弱。

由于我省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起步比较晚,必须尽快实现科技进步、基地建设、机制创新、市场发育和服务体系及功能的健全,但目前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扩大生产线和技改资金,部分农业企业受季节性市场的疲软影响,暂时有些困难,缺乏维持生存的资金,而收购季节,又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收购农产品,收购部不能到位,只能分期分批地从农民手中收购,增加了成本。

(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小,科技水平含量低,缺乏创新能力。

现在,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还没有建立好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模式,多数农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生产效益走不上去,没有足够的实力。

科技水平跟不上,缺乏农业产业的高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有部分人才外流,不少研究人员去较发达的城市发展,不能给本省带来技术贡献。

这些都限制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市场没有竞争力,制约着整个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薄弱,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缺乏国家级的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由于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起点低,经验少,投入和积累不足,我省农产品市场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我省仅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一家国家级批发市场,造成了生产与流通的脱节。

市场经济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管理松散,服务手段落后,不重视市场的管理和服务。

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使农产品价格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

(六)、农业结构不合理,呈现“一高三低”的局面。

种植业比重偏大,林业比重偏低,牧业也应该继续提高,渔业也相对偏低,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去生产经营。

各业区域化不明显,专业化水平低。

三、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一)、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强迫,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仓库,道路,批发市场,对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开发。

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如对农业产业专项的扶持,对农业保险,对农业极其农业企业的小额信贷,合作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扶持。

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既可从源头保证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签单,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的后端。

(三)、提高科技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农业产业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者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名优新特产品。

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以品牌拓展市场,促进企业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体系的科技优势,做好产、学、研结合,鼓励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产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

(四)、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各省辖城市为依托,加快建设培育农产品流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为农产品的集散建立绿色通道。

积极发展无形市场,开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积极培养和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劳务、技术、信息、资金服务。

(五)、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同心协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1] 高鸿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J].现代农业.2005(12)[2] 黄仁燕:《河南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3] 范小建:全面落实会议精神提高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J]. 农村经营管理.2005(12)[4] 国家统计局.中国同价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