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近代世界思想史训练11、(2019原创)卢梭指出:“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种交通工具。
”该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政府应充当人民的公仆 B政府权力来自国家主权C公共意志即为国家法律 D按照社会契约成立政府2、(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研究者发现瑞典、丹麦、德国以及英国的一些地方在1700年以前就达到半数男性脱盲,而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等地则要等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
与这种差异相关的是A宗教改革 B商业革命C重商主义 D启蒙运动3、(2019山西联考)“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的。
”在这里可以看出,康德认为“自由”的实现应当A建立严密的法制 B贯彻公认的法则C维护多数人利益 D具有严格的自律4、(2019衡阳模拟)卢梭在《忏悔灵》中指出:“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
”这说明卢梭A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5、(2019原创)孟德斯鸠与伏尔泰都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A反对君主专制 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C主张君主立宪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5、(2019原创)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下列主张或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③“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④“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6、(2019邯郸第四次模拟)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
”卢梭意在强调()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7、(2019汕头一模)西方学者发现,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
他们称之为“小文艺复兴”,其中包括“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等。
这可以用来说明A历史概念的多样性 B历史进程的跨越性C历史解释的随意性 D历史发展的延续性8、(2019深圳一模)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9、(2019揭阳一模)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 B.神权高于教权 C.人权至上D.信仰得救10、(2019汕尾一模)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
这些方法包括细致人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家的行为A.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C.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D.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11、(2019梅州一模)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
可见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12、(2019衡水金卷)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不要盲目地跟从权威,不论是知识权威,政治权威还是宗教权威;也不要盲目地跟从传统和社会习俗。
要自己动脑思考,观察事实,使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下列言论与此相一致的是A“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B“理智一经运用,鄙夷就失败了”C“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D“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13、(2019衡水一中第九次模拟)(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
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维断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巴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5分)(20分)(1) 作用: 否定神学国家观年(2分); 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8分)相同之处,反对专制: 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4分)不同之处: 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
面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4分)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点2分,2点3分)甲午战后。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任意2点4分)14、(2019太原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
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
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
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
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
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
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
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阐述。
)概念:三权分立阐述: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分明,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最早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洛克的分权学说,用以巩固革命成果;后由法国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首次实践是在美国确立的1787 年宪法,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掌三权。
“三权分立”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对防止专制、减少腐败、保障自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回答其他历史概念亦可,如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等。
)1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考)(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 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
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辟的太常衙署参加对策。
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
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
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
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
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术,也就是杂王霸之道。
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8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7分)(1)主要思想: 君主要礼义与邢赏并用。
(2分)影响:促进了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融合;推动了自汉代开始的“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形式;有利于促进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6分,任意3点即可)(2) 评述: 公孙弘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皇权专制的需要,为汉代新的治国理念的确立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术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但其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7分,任意2点即可,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