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国际贸易研究论文范文

有关国际贸易研究论文范文

有关国际贸易研究论文范文《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

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

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

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

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

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

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

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

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

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

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

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

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作者:杨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参考文献:[1]蒋江林.探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自主-合作教改模式[J].才智,202104:64.[2]马宵梅.《国际贸易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保护政策下国际贸易发展研究》摘要: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备受关注,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在政策制定以及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进程的相关政策、理论以及典型的案例,成为了各个国家以及各个相关领域学者探究的内容。

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保护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针对各个国际对于国际贸易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而颁布的保护政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答,不同的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也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政策,保护政策的出现有着其特殊的原因,其对于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保护政策下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因此,本文就保护政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结合相关研究展开一番探究。

关键词:保护政策国际贸易保护理论问题发展政策展望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和区域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其高速的发展对于各个国家内需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给各个国家的发展可谓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贸易的不公平,格局单一化等矛盾也有走向不可调和的趋势。

而其中,我们发现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一直没有改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但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却新的挑战,在整个国家贸易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成为了主力军,但是这些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后的发展往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对于这些国家贸易行为,本土的市场受到不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也因此产生了不小的问题,从而使得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本文就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理论与实践这一侧面,结合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以及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相关政策研究从国际贸易中几种典型的保护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在保护政策下存在的问题分析、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分析和我国的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意见。

一、国际贸易中几种典型的保护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多边的区域无论是在贸易形式、贸易政策以及贸易行为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性。

因此,要想国际贸易在发展的历史中在这些方面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问题,也一度给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往来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各种理论应运而生,贸易理论作为独立的形态出现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追溯到国际贸易发展的初始阶段,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则又依托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行为和实践中的利益分配。

而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则又作为反动推理推动着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和理论化,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主要分为干预保护和自由贸易两个独立对立的方面,从而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纯理论和干预理论两个大的体系,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要就国际贸易中典型的保护理论进行阐述。

就当下世界主要的保护理论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改善国际收支理论该理论主要的保护政策思想集中体现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支出方面。

其手段是通过减少进口的数量,从而减少外汇的支出,基于贸易顺差的思想保持在国际收支中的贸易出超。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来说,这种保护理论的实施的作用就是通过增加自身商品或者一切劳务的窗口,从而增加在商品或者劳务中的支配权,从而避免进口超过了出口量情况的发生,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国际收支中出现赤字的不利情况。

二改善贸易条件理论贸易条件理论着重与如何有效的将进口商品的在同等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压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给本国的国家贸易在更多的福利。

这一理论是否能够成功的实施还需要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征以及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政策。

三关税收入理论关税的收入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起到一个类似于杠杠原理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是否能够取得经济效益上或者市场拓展方面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税,可以说是每个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成为了每个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保护政策的主要环节之一。

而如何做到合理的增加关税收入而又不会给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带来太大的影响,这需要在关税政策制定上进行合理的把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