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大学刑法总论12-14

海南大学刑法总论12-14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


(一)概念
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指一个已经实现犯罪既 遂的行为,在既遂后的相当时间里持续侵犯同 一客体的犯罪。 刑法中的非法拘禁罪、窝藏罪、绑架罪是继续 犯的适例。
(二)特征 1.继续犯是一个行为,持续侵犯同一客体。 2. 继续犯必须出于一个罪过。 3.继续犯是犯罪达到既遂之后,犯罪行为 与不法状态都在继续中。 4.继续犯是犯罪行为在相当的时间里的持 续。
案例
李某于1993年7月伪造了假身份证,并 持伪造的身份证在中国银行某分行骗办信用 卡,持该信用卡在中国银行各地分行透支取 款多次,骗得现金5万元。 问:李某的行为从罪数形态的角度应如何认 识?

二、牵连犯
(一)牵连犯的概念
(二)牵连犯的构成要件 1.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 2.须有两个以上的行为。 3.两个以上的行为触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 4.两个以上的行为之间须有牵连关系。 – (1)方法行为和目的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
– (2)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
(三)牵连犯的处罚
– 当法律有特别规定时,则应当依照法律的规
定,实行数罪并罚(如刑法第198条关于保 险诈骗罪的有关规定)。 – 无法律规定时从一重从重处断
三、吸收犯
(一)吸收犯的概念 数个不同的犯罪行为,一行为是另一行为的必 经阶段或必然结果,则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主 行为吸收从行为,只成立一个犯罪的情形。

1、由随意性发展为法定性 2、由客观责任发展为主客观统一责任 3、由团体责任发展为个人责任 4、由人、物承担发展为由人承担 5、由不平等发展为平等 6、实现方式由残酷发展为人道 7、实现方法由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 8、刑事责任的追究由简单变为复杂
三、刑事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刑罚种类(学理上的分类):
生命刑 自由刑 财产刑 资格刑
第一节 主刑
一、管制 – 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一定自由,由 公安机关依靠群众监督执行的刑罚方法。
(一)管制的期限和解除 (二)管制的执行机关 (三)管制的内容

二、拘役
(一)拘役的概念和特征 (二)拘役的期限 (三)拘役的执行机关 (四)拘役的完善


1.制刑权 2.求刑权 3.量刑权 4.行刑权
七、刑罚的功能

1、对犯罪人的功能
– 惩罚、改造、感化
2、对被害人的功能
– 安抚、补偿
3、对社会的功能
– 威慑、教育、鼓励
八、刑罚的目的

(一)特殊预防
– 又称个别预防,指通过刑罚预防已经实施了犯罪行
为的犯罪人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是已经实施 了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三)认定继续犯的意义 认定继续犯,对于确定追诉时效的起算 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 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 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四)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继续犯与即成犯(法国刑法学上的概念) 即成犯指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后犯罪即告结束的 犯罪。 2、继续犯与状态犯(德、日刑法学的概念) 状态犯指实施一定侵害行为后,其对合法权益 的不法侵害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第十四讲 刑罚的体系
刑罚的体系,指刑法典对各种刑罚方法 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次序进行排列所形成 的刑罚序列。 我国刑法共规定了5种主刑,4种附加刑。



5种主刑是: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


4种附加刑是: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此外,对犯罪的外国 人还规定了驱逐出境 这种特殊的附加刑。
1、与其他法律责任 2、与刑罚
四、刑事责任的实现

1、实现原则
– 必然原则 – 及时原则 – 公开原则

2、实现阶段
– 产生阶段 – 确定阶段 – 履行阶段

3、实现方式
– 定罪判刑方式 – 定罪免刑方式 – – 消灭处理方式
非刑罚处理 单纯宣告有罪
– 转移处理方式
五、刑罚概说

(一)刑罚概念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 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
的,由国家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受的惩罚 和否定性、谴责性的评价。

特征:
– 1、包含对行为的非难性和对犯罪人的谴责
性 – 2、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性 – 3、具有必然性和平等性 – 4、具有严厉性和专属性
二、刑事责任的变迁

(三)结果加重犯的处罚 结果加重犯不构成新的罪名,定罪时 仍以基本犯罪的罪名定性; 量刑时适用刑法中对结果加重犯处刑 的条款,不适用基本犯罪的处刑。转化犯
(一)概念 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较轻犯罪时,由于连 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的犯罪,因 而法律规定以较重的犯罪论处的情形。

问题:重婚罪是继续犯、即成犯还是状态犯?
二、想象竞合犯
(一)想象竞合犯的概念、本质
(二)想象竞合犯应具备的条件:

1、实施了一个行为(既可以是故意行为, 也可以是过失行为)。 2、一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该行为在外观 上、形式上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


案例: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晚上乘某乙 在打谷场上看电影时,向某乙坐的地方 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一人,打伤一人。 某甲这一杀人行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 故意伤害罪两个罪名。 3、一个行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之间不存 在逻辑上的从属或者交叉关系。
– 4.死缓期满后的处理
– 5.死缓期间的计算
第二节 附加刑
一、连续犯 (一)连续犯的特征
– 1.有同一或概括的一个犯罪故意。 – 2.连续实施数个可独立成罪的行为。 – 3. 数个独立行为须触犯同一罪名。

(二)连续犯的处罚
– 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理论上和实践中认为,对
连续犯应当以一罪论处,在裁判上从重处罚。 – 从一罪从重

(三)连续犯和接续犯(徐行犯)的区别
死刑是否正义 死刑是否必要 废除死刑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我国能否废除死刑
(二)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 1.适用条件的限制 – 2.适用对象的限制 – 3.适用程序上的限制 – 4.死刑执行制度上的限制
(三) 死刑的判决、核准和执行 (四)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 1.死刑缓期执行的含义
– 2.死缓的适用条件 – 3.死缓的执行场所


2、一般预防的方式
一般预防的方式包括威慑、安抚和教育。 (1)通过制定和适用刑罚,威慑潜在的犯罪 人,抑制他们的犯罪意念。心理强制和“罪刑 价目表”。 (2)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表明国家 和社会对犯罪不能容忍,并应对犯罪人予以惩 罚,从而对犯罪进行否定评价,以安抚被害人 及其亲属,对其心理进行补偿,防止报复性犯 罪的发生。 (3)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提高人民 群众的法制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和犯罪作斗争, 预防犯罪的发生。

三、有期徒刑
(一) 有期徒刑的概念和特征 (二) 有期徒刑的期限及刑期计算 (三) 有期徒刑的执行 (四) 有期徒刑的完善

四、无期徒刑
(一) 无期徒刑的概念及特征 (二) 无期徒刑的适用对象 (三) 无期徒刑的执行

五、死刑
(一)死刑的概念 – 死刑存废之争

六、刑罚权
刑罚权是国家基于独立主权,对犯罪人实行刑 事制裁的权力。 刑罚权由私刑权发展而来,在原始社会实行复 仇制度,惩罚犯罪的权力属于个人。 在国家建立之后,私刑权被取消,刑罚权成为 国家权力的一种。 现代社会,除了个别情况下被害人也享有一定 的权利外,刑罚权中所有的内容都属于公权。
(三)集合犯的处罚原则

对于集合犯,不论行为人实施了多少次 犯罪行为,都只构成一罪,不实行数罪 并罚。
第三节 处断的一罪

案例:被告人郭某是医生,与受害人薛某交往很深。 由于他们经常来往,郭之妻也对薛热情款待。不料 郭因此怀疑其妻与薛有暖昧关系,想方设法对薛进 行报复,但又不忍置他于死地,仅仅只图伤害其身 体。于是郭用一种带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放在酒内 宴请薛某。薛饮食四五小时后感到胃痛、腹泻,经 治疗渐愈。但郭并未就此罢休,又先后四次实施了 这种行为,致使薛病愈又复发多次。薛请医生查找 病源,经化验才发现他进食了毒物。薛此时才恍然 大悟,并报案追查。经法医鉴定,郭某投放的毒物, 仅对肠胃有轻微的腐蚀作用,不会致薛死亡。郭也 承认上述事实与动机,但坚决否认有毒死薛的目的。 如何认定郭某的行为?

(二)转化犯的情形

1、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 待被监管人罪 故意伤害罪、故意 杀人罪 2、盗窃、诈骗、抢夺 抢劫罪
– 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 – 当场 – 使用暴力或用暴力相威胁
二、结合犯 (一)结合犯的概念


本来是刑法上各自独立的数个行为,由 法律明文规定结合为一罪的情况

特殊预防的方式包括三个方面,即剥夺、惩罚 和改造。
– “剥夺”使其不能再犯
– “惩罚”使其不敢再犯 – “改造”使其不愿再犯。
(二)一般预防

1、一般预防的概念
– 指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潜在的犯罪人,
防止他们实施犯罪行为。 – 一般预防的对象是犯罪人以外的社会成员。 包括危险分子 不稳定分子 被害人 其他社会成员

(二)吸收犯的特征 – 1. 有数个不同的行为,每一行为都单独成 罪。 – 2.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
(三)吸收犯的处罚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