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说课稿(最新)

《杨修之死》说课稿(最新)

《杨修之死》说课稿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2、重难点突破方法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

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

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

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

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

(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

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

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

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