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层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成绩正影响研究报告

分层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成绩正影响研究报告

分层教案对小学生英语成绩正影响的研究[摘要] 为了探讨分层教案对小学生英语成绩影响的关系,笔者采用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对五<1)班44名小学生采取了分层教案方法,实验周期为28周。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案和小学生英语成绩呈正相关影响,即分层教案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成绩。

[关键词] 分层教案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正影响分层教案的定义本文指的是“班内分层”,就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内教案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研究背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主张;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1教案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分层教案的鼻祖布卢姆,针对美国19 世纪70 年代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制度弊端提出: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式2。

分层教案就是利用这些理论依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M],2005.12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M],2005.1据,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案目标,运用恰当的教案策略,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我国,分层递进教案改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率先提出实验的。

近十几年来,分层教案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据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此课题的教授介绍,分层教案法只在小学数学科有运用,其它学科包括英语科都没有哪个小学真正开展过这样的实验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班级容量过大、学生成分的多元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因素,统一的教案计划、统一的教案目标、用同样的教案方法,同样的教案进度,教案效果可想而知?优生能力得不到发展,后进生因为总是不能完成任务有很大的挫败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

在大班授课制下怎样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让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得消”?笔者对自己任教的五<1)班做了大胆的尝试,试图通过分层教案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生的英语成绩,解决大班教案的弊端。

二、研究设计为探讨分层教案对小学生英语成绩影响的关系,笔者采取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并通过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解释这一实验结果。

<一)研究对象由于笔者任教的是五<1)班和六(3>,没有同年级的一个平行班可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因此我就只选了五<1)班44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该班是我四年级带上来的)。

在施教过程中,改变以往“一刀切”教案方法,采用分层教案法,其它方式不变。

实验从五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第八周,共28周,实验数据也收集到这一周即第三单元测试完毕。

<二)实验设计和测量工具因为该实验不设置控制组,因此只能进行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基本模式是前测-处理-后测:Y1 X Y23说明:Y1 表示实验处理前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Y2 表示实验处理后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X 表示实验条件处理在实验前通过一次前测,获得一项观察值O1,然后对被试施加变量<分层教案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后测,取得一项观察值O2。

通过O1和O2的差异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

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法。

三、研究过程<一)前测因为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测验是市统一出题,和我们平常单元自查的题型有很大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有比较大浮动,不能说明后期实验的效果,因此笔者在开学初参考单元自查卷设计了一份难易相当的试卷,在同一周内也测验了前年和去年的期末试卷,把这三次成绩作为前测,也作为后期对比分析的依据。

在前测中,笔者并没告知学生考试的目的和特殊性,也没有要求学生做额外的复习,学生在未之情的情况下答卷,笔者也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改卷,前测的成3杨治良著,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绩较能反映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学生分层提供了重要依据。

笔者根据学生的前测成绩定出他们的层次<A、B、C组)A组:90分以上<含90分),B组:80分以上<含80分),C组:80以下。

<二)教案过程实验历时28周,教师对学生实施分层教案。

分层教案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分层、教案目标分层、教案过程分层、练习作业分层。

笔者根据前测成绩把学生分为A\B\C组三组,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不同的维度,由记忆到理解、运用、最终的创造,都是有梯度的,在课堂上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维度的目标要求。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教材每个单元都有Let’s Learn 、Let’s talk 、Read and Write这三部分,笔者每一部分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Let’s Learn:A组学生能当堂正确拼读四会单词,鼓励他们掌握简单的非四会单词。

B组学生能当堂正确拼读四会单词。

C组学生能读准四会单词并鼓励他们能当堂正确拼读简单的四会单词。

Let’s talk:A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编完整有条理的对话。

B组学生能仿造课文编对话。

C组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流利朗读课文对话。

Read and Write:A组学生能读懂对话或短文并能复述课文,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活动。

如教PEP8 Unit3 Part B Read and Write时,我在短文中提炼出部分关键词Mike’home, English, tongue twisters, park, windy, kites, lake, dog, returned,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关键词提示把短文复述出来,这充分利用了课文资源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优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B组学生能读懂对话或短文,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活动。

C组学生能基本理解对话或短文,能掌握本部分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活动。

在教案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要求A层学生回答一些难度较大的开放性问题, 如PEP7 Unit One PartB Read and Write:What traffic rules do you know?B层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 如:What traffic rules do you know?C层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或直接出自课本上的基础问题。

Ho w many colours are there in the traffic lights?或者可以是封闭式问题,一般采用简单的一般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使他们也有参与的机会。

如:Do you have to know the traffic rules when you go on foot?课堂练习和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各种层次的题目,C组学生立足于课本以完成基础题为主,A、B组学生除掌握基础题还要适当提高难度,可增加语言的输入量<同质不同量),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梯度的要求<同量不同质)。

如新授完对话课可设计以下三种笔试卷目:A层:根据上下文完成对话,写出完整问答句。

B层:根据上下文完成对话填空。

C层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

设计Let’s Learn练习时,可让A组学生写单词;B 组学生完成挖空单词;C组学生给图片判断对错,检测他们对单词读音和词义的掌握。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分层教案实验共持续了28周,在实验期间的后8周里进行了三次单元测试,测验卷均由同一机构出题,难易相当,实验结果的效度较大,通过资料的收集,把三次前测和三次后测的成绩汇总于如下表:表1:实验班学生前测与后测成绩列表<原始数据)/后测试0.501.330.001.330.832.172.672.334.670.673.332.173.334.672.335.504.17-0.676.834.332.501.3311.176.174.678.17-0.174.506.333.175.178.004.679.839.672.006.677.677.679.336.678.6713.007.33表2:实验班学生前测与后测成绩比较表<满分为100分)前测<共三次)后测<共三次)前/后测分数差平均值78.67±9.9183.37±8.40 4.7±2.69t值<配对t检验)29.41P值<0.011、实验后学生的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对实验班学生成绩进行前测与后测成绩的配对t检验,t值为29.41,t>t 0.01(44>,p<0.01,实验后学生的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前测与后测两组成绩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表3:实验班不同组内学生前/后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值比较表<满分为100分)A组B组C组平均值 1.76±1.07 3.42±1.45 6.98±2.38P值(单因素方差分析><0.01表4:实验班不同组内学生前/后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值利用SPSS 18.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满分为100分)2、实验后C组学生比A、B组进步更为明显。

这个结果正印证了美国学者卡罗尔的言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案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4之前后进生为什么停滞不前?也许就是学生缺乏适合他们的学习小步子,目标要求与他们的能力不相适应,拔苗非但不能助长反而不利其生长,因此,合适的教案方法正如适宜的生长环境能让学生茁壮成长。

A组进步的程度最低,经分析应该是跟我们的测验卷有关,此测验的难度程度是中等,对A组学生来说没太多的挑战性,原先的成绩已处高位,因此进步的空间也就比较小。

结合课题实验,为了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我随机找A、B、C组各两名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对分层教案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谈话内容如:你喜欢分层教案方法吗?为什么?你觉得英语成绩进步了吗?你课堂回答问题有信心吗?你完成练习有把握吗?不少受访4郝为民分层次教案的实施及效果浅析,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学生认为分层教案使他们成绩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他们在课堂更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做题目也比较得心应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