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必备的内在条件,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并非是一日之寒,而是经过慢慢地、点点滴滴地培养起来的。
少年儿童期是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一名从教将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已经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显得更直接、更有效。
我浅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藐视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是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我平时经常跟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老师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
朋友之间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只要有道理就行。
老师做得不恰当的,你们帮我指出;你们做得不好的,老师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
即使错了,那又有何妨呢?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的帮助你。
”因此他们在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受拘束,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上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教学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如《桂林山水》就是表达了对我国自然风景的热爱、喜欢和赞美,从而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
文介绍了,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长城的气势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为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
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索溪峪的野》描写了地处于张家界的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了人格美,如《狱中联欢》一文所表现的就是革命前辈那种特殊的人格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另外还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
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写出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生活强者,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轮椅上的霍金微笑面对人生,与命运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
同时写作教学时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积极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体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揭露了俄国旧社会贫富悬殊,穷人过着悲惨的生活,体会新中国少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
的同时,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树立远大理想。
今年我班新转入这样一男生:个子矮矮的、瘦瘦的、小小的,说话声音极小,总是给人以一种胆怯、害怕的感觉,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小测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
上周,我在改学生的那篇“给爸妈的一封信”的作文时,才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爸爸“怨气”很深,认为爸爸对自己极为“凶暴”,文章中的措辞令我十分吃惊。
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跟他了解情况,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此后,我又赶快查找学生资料与他的爸爸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爸爸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
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愿意跟老师一同教育好孩子。
第二天早上,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向他道歉并且跟他谈了很久,他接受了爸爸的道歉,他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在后来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愿意同别人交往,上课也敢于把自己的小手举起来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在我的鼓励和坚持下,慢慢的响亮起来了。
由以上事例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尤为重要。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在校的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大多数学生养成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对此,我在教学中组织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合作。
这样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为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注重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的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过“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德喜悦。
例如:一次学习小组汇报成果时,其中一名学困生,在其他成员都做了精彩发言后,轮到他发言时怕说错了,同学们会取笑他而不敢说。
这时,我对他说:“别害怕,你一定行”,“别
紧张,你再想一想”。
同时,又让全组学生鼓掌鼓励他,对他说:“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
”适时我再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样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分层设置”:问题有深有浅,作业有易有难,任务有轻有重。
比如,《将相和》一文学完后,我布置一个口头作业:复述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威尼斯的小艇》的作业是:背诵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做一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威尼斯的小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我还常常利用班主任的职务,在班里开展“崭露头角”之类的活动;班里的墙壁文化区更是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贴满了学生自以为“佳作”的作品,让更多的学生有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培养他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