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x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x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内容。

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 米,宽是28 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 1:(72+28) ×2生 2:72×2+28×2( 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 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 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 (72+28) ×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 元,裤子每件 18 元,四年级一班共64 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 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 2:我列的算式是: (32+18) ×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 (32+18) ×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在以上两个的解决中,学生在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算后,便于学生新的知律。

同,生一种数学体,即乘法分配律的知存在于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律。

:才同学感到两个等式中含有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内交流一下吧。

:于可能存在的律,凭两个等式就能明它是成立的 ?生:不能。

:那怎么?生:找更多的的等式。

: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同学,再找出一些的式子,它的果是否相等。

( 生例 ):生 1:(3+2) ×5=3×2+2×5:你算了 ?生 1:算了,两的果都是 30.:很好,其他同学有?生 2:(30+50) ×5=30×5+50×5生 3:(24+76) ×2=24×2+76×2⋯⋯:同学都找到了的式子 ?生:是。

:看来同学中的那个律可能真的存在。

我了么多的例子,两的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得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得么多例子也就失了。

我能不能个角度去看,我不去算,就能判断两个式子的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我能。

:你看。

生:比如 (72+28) ×2=72×2+28×2,左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 100 个 2,右是 72 个 2 加上 28 个 2,也是 100 个 2,所以两的果一定是相等的。

:同学,你听明白了?生:明白了。

:那你能用个思路你得例子?生 1:我写的是 (53+22) ×4=53×4+22×4,左是75个4,右是 53个 4加上 22个4,也是 75个 4⋯⋯:在我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的式子两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的果一定相等。

【析:学生在已初步得出律的基上,教并没有急于学生出律,而是学生提供具有挑性的研究机会:“ 你再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律的等式”,学生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感悟到等式的特点,其内在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猜想的能力。

学生通自主探索去、猜想、疑、感悟、整、、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

】:么看来,同学猜的那个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的律?生 1: ( 我 +你) ×他 =我×他 +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 2: ( 爸爸 +) ×我 =爸爸×我 +×我。

生 3:(A+B)×C=A×C+B×C生4、(a+b) ×c=a×b+a×c生 5、( ○+□) ×◎ =○×◎ +□×◎:同学真了不起,通努力了个律,你得用那一种表示个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你什么得个好 ?生:好,而且前面学的交律和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我也同意你的点,就是咱数学的美的体。

个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

一个式子。

( 通式子,完善言表达)【析:教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在多个算式的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察、比和,大胆用自己喜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的探究活,才能建构自己有意的知,用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三、巩固用,内化提高1、火眼金睛,判。

56×(19+28)=56 ×19+2864×64+36×64=(64+36) ×6432×(3 ×7)=32×7+32×32、思敏捷,一。

( 把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起来)①(42+25+33) ×26 ①20×25+4×25②36×15 - 26×15 ②(66+34) ×66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④38×99+38×1 ④(36- 26) ×15⑤(20+4) ×25 ⑤38×(99+1)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 1、我算的是 (20+4) ×5=20×25+4×25,结果是600.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生 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 2:我算的是 38×99+38=38×(99+1) ,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 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 1:不是 .生 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 3:我算的是 36×15 - 26×15=(36 - 26) ×15,结果是 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 (a- b) ×c=a×c- b×c师:有没有计算(42+25+33) ×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生 4:我算了,结果是 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 4 个、 5 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 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101×87(53+47) ×23【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 (a+b) ÷c=a÷c+b÷c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