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二年级单元测试语文学科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4分)wēi()迤hān()然入梦yān()红祈.()祷3、根据课文填空(8分)①,浑欲不胜簪。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
⑤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像,像,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劣势奶粉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奶制品销售市场非整顿不可。
5、将①至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①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A .③④①②B.④③①②C .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6、有人曾以红军长征翻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2分)下联:7、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为了孩子,很多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也有专家疾呼: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就此,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陈述理由。
(理由至少两点,看法深刻另加一分)(2分)答:|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2分)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
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二、阅读与赏析(共30 分)(一)(3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了九个细节构成了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C.“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同时又照应了上文的“昏”字。
D.“断肠人在天涯”句十分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木兰从军(12分)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倍。
10、解释加点的词。
(4分)(1) 少习骑,长而益.精()(2) 值.可汗点兵()(3) 木兰乃易.男装()(4) 市.鞍马()11、翻译句子。
(2分)·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12、本文用“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来写木兰从军征战的过程。
试写出《木兰诗》中写征战过程的诗句。
(2分)13、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
(4分)(三)乡村不言谢( 15 分)( 1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2)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柴米油盐。
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育借的忐忑和不安。
(3)“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4)“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5)“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6)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7)“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播种。
”(8)“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9)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
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权,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了。
”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10)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去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东西还拿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11)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
”孩子说完便走。
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12)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
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别口、自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13)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的赤脚医生家跑。
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瘪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了赤脚医生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致谢。
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嘣”磕了三个响头。
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呢,你这是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14)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
有时候,老家人到城里办事,不愿意把钱花给旅馆,就到我家借宿。
每次来,他们都要给孩子带些零食,我都要习惯性地说声“谢谢”,听到我道谢,他们的神情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我很后悔,赶紧打住。
*(15)前一段日子,父亲的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
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14、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请具体列举出来。
(4分)答:15、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2 分)答:16、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我也碰过之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自然段与第自然段之间。
理由是:(3分)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18、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4 分)答:三、表达与交流(共46分)(一)(6分)19、中秋节前夕,要给父母亲或朋友寄一张贺卡。
{⑴请利用左面的两个圆,在右边的方框内设计这张贺卡,并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⑵请在贺卡上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情。
(2分)(二)作文(40分)20、只要拥有,哪怕点滴,用心珍惜,人生常乐。
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温馨的情谊,一种独特的体验,一方自由的空间,乃至一本好书,一缕阳光,一个好心情……真的,拥有不在乎多少,在乎感知,在乎呵护。
让我们为拥有而快乐吧!请以《我拥有,我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0年初二年级单元测试语文学科试题答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1——3略4、(2分)D…5、(2分)B6、翻高山走过万难(2分)7、看法: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一种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或苦苦孩子是很有必要的。
(2分)8、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2分)二,阅读与赏析(共30 分)9、(3分)D10、(4分)(1)更加(2)正值,适逢(3)穿(4)买11、在战场上驱驰了共12年,屡次立下奇功。
(2分)12、(2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任何一句都可以)13、主旨句: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倍。
(2分)翻译:呵,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我从木兰从军这个事迹,(因此)于是更加相信了。
(2分)14、(4分)1)还犁的主动把犁放好,然后说“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2)还线的与主人唠一会儿家常,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3)借油的会叫孩子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4)老潘上孩子给黄麻子磕三个响头,说“命是你给的,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
15.(2分)本文写出了乡人的热情、质朴、真诚和乐于助人,赞美了小乡村充满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评分意见:答对乡人的品格占1 分,赞美乡村的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占1 分。
)16、(3分)第(8)——(9)段之间。
( 1分) 理由:因为这段话是写被借者说的一句体贴的话,按照上文借者的顺序,这段话是对借油者说的,所以应该排在第8 段被借线的主人说话之后。
(要从文章内容出发说明理由,2 分)17.(2分)B18.(4分)详略得当(或有详有略)( 1 分) ,详写了黄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略写了乡村人借犁、借线、借油等生活琐事。
( 1 分) 因为详写黄麻子对潘家孩子的救命之恩,从而更加突出乡村人大恩也不言谢的朴素民风。
(2 分)三、表达与交流(共46分)19.⑴参考图案说明示例:①这是一只圆圆的荷包蛋。
妈妈每天给我准备早餐,小小的荷包蛋中凝聚了妈妈的浓浓爱意;②这是我“举头望明月”,佳节来临,我思念家中的亲人;③这是幼时玩耍的“不倒翁”,朋友,遇到困难,一定要坚强,跌倒了重新爬起来,笑对生活;也可以在圆圈内画表情。
(4分)⑵提示:有思念或祝福之意即可。
(2分)20.作文建议切入分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