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训练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训练

地理一、命题指导思想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不出偏题和怪题。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一)测试范围测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

(二)测试能力要求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能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2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试卷结构(一)题型比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

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7:3。

(二)试题难度比例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与难题,其占分比例大致为7:2:1。

(三)内容比例自然地理部分约占40%-60%。

人文地理部分约占40%-60%。

四、测试方式和时间(一)测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75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100分。

五、典型题示例(一) 单项选择题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

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图1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昆仑站B.中山站C.长城站D.南极点【解析】此题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的建成为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的地理时事。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2.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A.①B.②C.③D.④【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进行推理判断,确定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所处的位置。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D3.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A.气候变暖B. 酸雨危害C.风速加大D.降水变化【解析】此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南极冰川加速消融的直接原因是气温升高,而气温升高说明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A图3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图2图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某地天气系统图,判断该地天气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并对学生从图中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首先要能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进而分析暖锋过境对乙地天气的影响。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5.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地表形态的特点及成因。

首先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

此题对比较、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A6.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此题在上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成因的掌握情况。

根据判断,乙地为背斜形成的山谷,说明此处因张力作用明显,受到了较强的侵蚀作用。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读图4,完成7~8题。

7.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此题通过呈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考查学生从图中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

此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理解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然后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即①箭头表示太阳辐射,②箭头表示大气吸收部分太阳辐射,③箭头表示大气逆辐射,④箭头表示地面辐射,从而准确选出④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D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学生首先要明确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能根据图中各箭头所示的含义,判断出③箭头表示大气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9.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水分 B 热量 C. 土壤 D. 地形【解析】此题由诗句引入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领悟诗句中所蕴涵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情况。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B图5为“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23~24题。

10.有关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B .多种经营,市场适应性强C .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D.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判断该区域农业类型的特点。

首先可以判断出该区域的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进而分析得出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D11.与②小麦区相比,①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A.地形B.热量C.科技D.市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

首先要知道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自然因素,进而分析判断出由于①、②小麦区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处于纬度位置较低的①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热量。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读图6,完成12~13题。

12.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A .1970年B .1980年C .1990年D .2000年【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分析判断该河段不同年份水位季节变化的状况。

学生可以从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变化来判断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节变化最大。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13.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A .年降水量增大B .上游围湖造田C .植被覆盖增加D .水土流失加剧【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分析1990年到2000年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图6 某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 图5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将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图7为“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5题。

图714.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某城市1980年和2008年某地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分析判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形态的变化与城市桥梁、公路以及铁路的建设与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判断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原因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A15.2008年该城镇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A.自来水厂B.大型服装批发市场C.造纸厂D.大型超市【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布局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根据影响自来水厂、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造纸厂以及大型超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对各工业企业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析,判断出其布局是否合理。

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2008年入冬后,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迅速。

图8为“我国2009年春季某日旱情分布示意图”,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9题。

图9图816.地处特旱区的城市有A.广州、南宁B.呼和浩特、沈阳C.太原、石家庄D.兰州、西安【解析】此题以2008年入冬后我国发生的大范围旱灾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图例读出地处特旱区的城市是太原和石家庄。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17.造成我国北方旱灾的主要原因是图9中的A.①偏少B.②偏多C.③偏少D.④偏多【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旱灾发生原因的探究,要求学生结合海陆间水循环过程来判断形成旱灾的水循环环节及其变化,本题属于难题。

【答案】C18.若要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范围的信息,应选用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D.数字地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及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应用领域的掌握情况。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下表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

读表完成19~20题。

19.引起该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资源B.资源、政策C.政策、经济D.气候、经济【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分析城市人口变化的形成原因。

根据统计资料中不同年份的人口数据可以判断该城市人口在增长,进而分析得出该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快速发展所引起的。

本题属于基础题。

【答案】C20.20世纪80年代,该市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