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着。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
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10.褶皱的形成11.断层的形成1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深度探究]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提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提示: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13.火山的类型14.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15.板块构造学说16.板块的边界17.构造山系18.海洋的一生19.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方式的密度公路的选线20.河流的侵蚀地貌21.河流的堆积地貌(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深度探究]1.如何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提示:(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2.如何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提示:(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3.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提示:(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提示: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提示: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22.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地貌成因类题目的规范答题和模板典例剖析(2012·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回答问题。
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典例剖析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主要形成过程。
(10分)答题模板(2014·北京东城一模)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甲层深度约2 900千米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2014·郑州四中第一次调考)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2014·河南3月适应性测试)图Ⅰ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Ⅰ图Ⅱ5.欲使直径为0.1 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A.0.1 cm/s B.0.5 cm/sC.0.7 cm/s D.30 cm/s6.下表中PA.C.侵蚀、堆积D.搬运、侵蚀7.能够反映图Ⅱ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A.甲B.乙C.丙D.丁(2014·太原调研)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及地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A.背斜—山岭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向斜—谷地9.图示区域各地层的岩石()A.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B.坚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C.记录着地球的历史D.质地疏松多孔,属于岩浆岩(2014·长沙模拟)下图示意台湾省台东县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中每个正方形网格的实地面积为4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10~11题。
10.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度。
甲、乙两地之间的坡度最接近()A.10% B.20%C.30% D.35%11.形成东兴与苏巴阳之间河流地貌的地质作用()A.堆积大于侵蚀B.沉降大于隆起C.侵蚀大于堆积D.隆起大于沉降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2014·黄冈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2: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1和材料2,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10分)(2)据材料2,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8分)(3)据材料2,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
(10分)(3)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
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而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线路经过。
13.(28分)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8分)(2)(6分)(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4)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
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