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ISC 360-05 美国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doc

AISC 360-05 美国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doc

ANSI/AISC 360-05美国国家标准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2005年3月9日发布本规范取代下列规范:1999年12月27日颁布的《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LRFD)、1989年6月1日颁布的《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容许应力设计法和塑性设计法》、其中包括1989年6月1日颁布的附录1《单角钢杆件的容许应力法设计规范》、2000年11月10日颁布的《单角钢杆件的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设计规范》、2000年11月10日颁布的《管截面杆件的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设计规范》、以及代替上述规范的所有从前使用的相关版本。

本规范由美国钢结构协会委员会(AISC)及其理事会批准发布实施。

本规范由美国钢结构协会规范委员会(AISC)审定,由美国钢结构协会董事会出版发行。

美国钢结构学会One East Wacker Drive,Suite 700芝加哥,伊利诺斯州60601-1802版权©2005美国钢结构学会拥有版权保留所有权利。

没有出版人的书面允许,不得对本书或本书的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本规范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基本上是根据公认的工程原理和原则进行编制的,并且只提供一般通用性的相关信息内容。

虽然已经提供了这些精确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未经许可的专业工程师、设计人员或建筑工程师对其精确性、适用性和应用范围进行专业审查和验证的情况下,不得任意使用或应用于特定的具体项目中。

本规范中所包含的相关材料,并非对美国钢结构协会的部分内容进行展示或担保,或者,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员进行展示或担保,并且这些相关信息在适用于任何一般性的或特定的项目时,不得侵害任何相关专利权益。

任何人在侵权使用这些相关信息时,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所有相关责任。

必须注意到:在使用其它机构制订的规范和标准时,以及参照相关标准制订的其它规范和标准时,可以随时对本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或修改并且随后印刷发行。

本协会对未参照这些标准信息材料,以及未按照标准规定在初次出版发行时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在美国印刷发行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2005年3月9日发布美国钢结构协会献辞Lynn S. Beedle教授本AISC 规范的出版得益于Lynn S. Beedle博士,Lehigh 大学著名的教授。

Lynn S. Beedle 博士在Lehig h 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已有41年的时间,并且荣获了大量的专业及教育工作奖状,包括1973T.R.Higgins奖状和AISC 的2003 Geerhard Haaijer 奖状。

他是几个AISC规范版本的主要制订人员,并且长期担任AISC规范委员会成员。

他在开发塑性设计方法和实施AISC规范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他担任结构稳定性研究委员会主任长达25年,并且在处理和解决各种稳定性问题和开发理性设计规范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使用,而且其中的很多问题和方法已经收入AISC规范中。

1969年,他创建了高层建筑及城市居住环境委员会,并且成功地将建筑原理、工程结构、施工、环境、社会和政治要素很好地融入每项大型高层建筑项目中。

他积极参与这种工作直到2003年去世,享年85岁。

他对钢结构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贡献,将会永远地铭刻在AISC中,并且同样地铭记于:钢材工业和结构工程专业领域中。

想要获得更多的有关Lynn S. Beedle博士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成就,请参见由Mir Ali编著,并且由高层建筑及城市居住环境委员会出版发行(2004)的《摩天大楼分析方案专家:Lynn S. Beedle ——传奇的人生》。

序言(本序言不属于ANSI/AISC360-05,钢结构建筑规范的组成部分,而是仅用于提供信息的目的而包括在内。

)本规范根据过去成功的使用案例、先进的知识结构和设计实践经验而予以制。

2005年的美国钢结构协会制订的钢结构规范首次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ASD《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容许应力设计法》和LRFD《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的处理方法;因此本规范合并取代早期用于分别处理这两种设计方法的相关规范。

按照本规范章节B的规定,可以按照ASD 或LRFD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相关设计。

本规范作为一种协议性的文件已经成为一种开发手段,并且提供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建筑及其它结构建筑设计时的统一性的惯用方法。

本规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常作用的设计标准,而不是提供一种只适用于不是经常遇到的问题的特定标准,并且这种设计标准可以适用于整个结构性设计的所有范畴。

.本规范是由具有广博经验及高度专业性的结构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所形成的一致意见的结果,并且这些工程师代表了整个美国地域范围内的工程师。

这个委员会几乎包括了相当数量的私自经营及规范化的工程标准制订机构,其中的工程师涉及到科研和教育工作,并且这些工程师受雇于制造和生产钢材的相关公司。

在此,也同时感谢那些50多名分别在10年工作委员会协助工作的专业志愿者所做出的贡献和协助性的工作。

本规范中的相关符号、术语及附录部分为本规范的整个组成部分。

在本规范中已经提供的一种非强制性的注释说明部分只提供有关规定的背景知识内容,并且鼓励用户予以咨询和利用。

另外,在整个规范中分别配置了各种便于使用的注释部分内容,以便于在应用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时,为用户提供明确的和实用性的指导工作。

正如在本序言之前中有关放弃声明的相关说明性的内容所述,相关使用人员必须注意到,在使用本规范中所适用的相关数据或建议时,必须运用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来具体应用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本规范的核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如下:James M. Fisher, Chairman Roger E. Ferch, Vice Chairman Hansraj G. Ashar William F. Baker John M. Barsom William D. Bast Reidar Bjorhovde Roger L. Brockenbrough Gregory G. Deierlein Duane S. Ellifritt Bruce R. Ellingwood Michael Engelhardt Shu-Jin Fang Steven J. Fenves John W. Fisher Timothy P. Fraser Theodore V. Galambos Louis F. Geschwindner Lawrence G. Griffis John L. Gross Tony C. HazelMark V. HollandLawrence A. Kloiber Roberto T. LeonStanley D. LindseyJames O. MalleyRichard W. Marshall (deceased) Harry W. MartinDavid L. McKenzieDuane K. MillerThomas M. MurrayR. Shankar NairJack E. PetersenDouglas A. Rees-Evans Robert E. Shaw, Jr.Donald R. ShermanW. Lee ShoemakerWilliam A. Thornton Raymond H. R. TideCynthia J. Duncan, Secretary本规范委员会由衷地感谢下列为制订该项文件做出贡献各个工作委员会成员:Farid Alfawakhiri Georges Axmann Joseph Bohinsky Bruce Butler Charles Carter Robert Dexter (deceased) Carol Drucker W. Samuel Easterling Michael Engestrom M. Thomas Ferrell Christopher Foley Arvind Goverdhan Jerome Hajjar Tom Harrington James Harris Steven Herth Todd Helwig Richard Henige Christopher Hewitt Ronald Hiatt Keith Hjelmstad Socrates Ioannides Nestor Iwankiw Richard Kaehler Dean Krouse Barbara Lane Jay Larson Michael Lederle Kevin LeSmith J. Walter Lewis Daniel Linzell LeRoy Lutz Peter Marshall Brian Meacham Saul Mednick James MilkeHeath Mitchell James Swanson Jeffrey Packer Emile Troup Frederick Palmer Chia-Ming Uang Dhiren Panda Sriramulu Vinnakota Teoman Pekoz Robert Weber Carol Pivonka Donald White Clinton Rex Robert WillsJohn Ruddy Ronald Ziemian David Samuelson Sergio Zoruba Thomas Schlafly内容目录符号 (17)术语表 (39)第A章总则 (52)A1. 范围 (52)1. 适用于较低的地震级别 (52)2. 适用于较高的地震级别 (52)3. 原子能应用 (53)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53)A3. 材料 (56)1. 钢结构材料 (56)1a. ASTM 名称 (56)1b. 未经确认的钢材 (57)1c. 轧制的重型钢材 (57)1d. 组合的重型钢材 (57)2. 钢材铸造煅-造 (58)3. 螺栓、垫圈及螺母 (58)4. 锚定螺杆 (59)5. 填料金属及熔化焊接材料 (59)6.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 (59)A4. 结构设计图纸及其技术规格 (60)第B章设计要求 (61)B1. 一般规定 (61)B2. 载荷及其组合 (61)B3. 设计基础 (61).1. 所要求的强度 (62)2. 极限状态 (62)3. 适用于使用载荷和抗力系数的设计(LRFD) (62)4. 适用于使用容许应力设计法(ASD) (62)5. 稳定性的设计 (63)6. 连接构件的设计 (63)6a. 简单的连接构件 (63)6b. 力矩连接构件 (63)7. 工作性能的设计 (64)8. 积水的设计 (64)9. 疲劳设计 (64)10. 防火条件的设计 (64)11. 腐蚀效应设计 (64)12. 管截面(HSS)壁厚设计 (65)13. 毛截面积以及净面积的确定 (65)B4. 局部压曲时的截面分类 (65)1. 未设加劲肋的杆件 (66)2. 加劲肋杆件 (66)B5. 制造、安装及质量控制 (69)B6. 现有结构的评估 (69)第C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70)C1. 稳定性设计要求 (70)1. 一般要求 (70)2. 构件稳定性设计要求 (70)3. 系统稳定性设计要求 (71)3a. 支撑框架及剪切墙壁系统 (71)3b. 力矩框架系统 (71)3c.重力框架系统 (71)3d. 组合系统 (71)C2. 所要求的强度的计算 (71)1. 二阶分析的方法 (72)1a. 一般二阶弹性分析 (72)1b. 使用增强性的一阶弹性分析的二阶分析 (72)2. 设计要求 (74)2a.二阶分析设计 (74)2b. 一阶分析设计 (75)第D章受拉杆件的设计 (77)D1. 允许长细比 (77)D2. 张力强度 (77)D3. 面积的确定 (78)1. 毛截面积 (78)2. 净面积 (78)3. 有效的净面积 (79)D4. 组合构件 (79)D5. 插销连接构件 (79)1. 张力强度 (79)2. 尺寸要求 (81)D6. 眼杆 (81)1. 张力强度 (81)2. 尺寸要求 (82)第E章受压构件的设计 (83)E1. 一般规定 (83)E2. 允许长细比及有效长度 (83)E3. 适用于非杆件弯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84)E4. 适用于非杆件的扭曲及弯曲扭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85)E5. 单一角度的受压构件 (86)E6. 组合构件 (88)1. 受压强度 (88)2. 尺寸要求 (89)E7. 杆件 (90)1. 杆件加劲系数Qs (91)2. 杆件加劲系数Qa (93)第F章弯曲构件的设计 (95)F1.一般规定 (96)F2. 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97)1. 屈服 (98)2. 侧向扭转压曲 (98)F3. 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或细长型翼缘的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99)1. 侧向扭转压曲 (100)2.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100)F4. 其他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翼缘的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1001. 受压翼缘屈服 (101)2. 侧向扭转压曲 (101)3.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103)4. 抗拉翼缘屈服 (104)F5. 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其细长腹板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 (104)1. 受压翼缘屈服 (104)2. 侧向扭转压曲 (105)3.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105)4.抗拉翼缘屈服 (106)F6.工字形构件及围绕其次要轴线弯曲的槽钢 (106)1.屈服 (106)2.翼缘局部压曲 (106)F7. 方形和矩形管截面(HSS)及箱子形状的构件 (107)1. 屈服 (107)2. 翼缘局部压曲 (107)3. 腹板局部压曲 (108)F8. 圆形管截面(HSS) (108)1. 屈服 (108)2. 局部压曲 (108)F9. T字形及双重角钢载荷位于对称平面上 (108)1. 屈服 (109)2. 侧向扭转压曲 (109)3. T字形的翼缘局部压曲 (109)F10. 单角钢 (110)1. 屈服 (110)2. 侧向扭转压曲 (110)3. 支脚局部压曲 (111)F11. 矩形钢筋及圆形杆件 (112)1. 屈服 (112)2.侧向扭转压曲 (112)F12. 非对称的形状 (113)1. 屈服 (113)2. 侧向扭转压曲 (113)3. 局部压曲 (114)F13. 梁及立柱的比例关系 (114)1. 孔洞的缩小 (114)2. 适用于工字形构件的比例限制 (114)3. 覆盖的钢板 (115)4. 组合梁 (116)第G章剪切构件的设计 (117)G1. 一般规定 (117)G2. 具有非加劲或加劲的腹板的构件 (118)1. 标称抗剪强度 (118)2. 横向加劲肋 (119)G3. 张力场作用 (120)1. 有关张力场作用的使用限制 (120)2. 具有张力场作用的标称抗剪强度 (120)3. 横向加劲肋 (121)G4. 单角钢 (121)G5. 矩形管截面(HSS)及箱子构件 (121)G6. 圆形管截面(HSS) (122)G7.单一与双重对称形状内的弱轴剪切应力 (122)G8. 具有腹板开口的梁及立柱 (123)第H章组合应力及其扭转构件的设计 (124)H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124)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124)2. 双重及单一对称弯曲及受拉杆件 (125)3. 在单一轴线弯曲及受压时的双重对称构件 (126)H2. 非对称的及其它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127)H3. 在扭转及组合扭转、弯曲、剪切和/或轴向应力作用下的构件 (128)1. 圆形及矩形管截面(HSS)的扭曲强度 (128)2. 管截面(HSS)承受组合扭转、剪切、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129)3.在扭转及组合应力作用下的非管截面(HSS)构件的强度 (130)第I章合成构件的设计 (131)I1. 一般规定 (131)1. 合成截面的标称强度 (131)1a. 塑性应力分布方法 (131)1b. 应力兼容方法 (132)2. 材料限制性 (132)3. 剪切连接器件 (132)I2. 轴向构件 (132)1. 外包组合柱 (133)1a. 限制性规定 (133)1b. 受压强度 (133)1c. 张力强度 (134)1d. 抗剪强度 (134)1e. 载荷转移 (135)1f. 具体要求 (135)1g.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136)2.填充的组合柱 (136)2a. 限制性规定 (136)2b. 受压强度 (136)2c. 张力强度 (137)2d.抗剪强度 (137)2e. 载荷转移 (137)2f. 具体要求 (137)I3. 弯曲构件 (138)1. 概述 (138)1a. 有效宽度 (138)1b. 抗剪强度 (138)1c. 施工时的强度 (138)2. 具有剪切连接器件的混合梁的强度 (138)2a. 正的弯曲强度 (138)2b. 负的弯曲强度 (139)2c. 具有成型的钢板的混合梁的强度 (139)2d. 剪切连接器件 (140)3. 混凝土包装的及填充的构件的弯曲强度 (143)I4. 组合的轴向应力及弯曲 (144)I5. 特殊的情形 (144)第 J 章连接设计 (145)J1. 总则 (145)1. 设计基础 (145)2. 简单连接 (145)3. 连接力矩 (146)4. 带有支承连接的受压构件 (146)5. 大型材钢的接合 (146)6. 主梁的处理和焊缝检查孔 (146)7. 焊缝和螺钉的布置 (147)8. 螺钉与焊缝的结合 (147)9. 高强度螺钉与铆钉的结合 (147)10. 对螺钉和焊接头的限制 (147)J2. 焊缝 (148)1 坡口焊 (148)1a. 有效面积 (148)1b. 局限性 (150)2. 圆角焊缝 (151)2a. 有效面积 (151)2b. 局限性 (151)3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 (153)3a. 有效面积 (153)3b. 局限性 (153)4. 强度 (153)5. 组合焊接 (157)6. 焊料要求 (157)7. 混合焊缝金属 (158)J3.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 (158)1. 高强螺栓 (158)2 尺寸和孔洞的使用 (161)3 最小空间 (162)4 最小边沿距离 (162)5 最大空间和边沿距离 (162)6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的张力和抗剪强度 (164)7 结合张力与承受连接剪切面 (165)8. 摩擦型连接的高强螺栓 (165)9 摩擦型连接的组合张力及剪力 (166)10. 螺栓孔的承压强度 (167)11. 专用扣件 (168)12. 张力扣件 (168)J4. 构件和连接元件的受侵袭元件 (168)1. 受拉部件强度 (168)2. 受切部件强度 (169)3 组合抗剪强度 (169)4 受压部件强度 (169)J5. 垫板 (170)J6 拼接处 (170)J7 承压强度 (170)J8 柱基及混凝土承压 (171)J9 地脚螺栓及嵌入 (172)J10 有组合力的翼缘和腹板 (172)1 翼缘局部弯曲 (172)2 腹板局部屈服 (173)3 腹板压屈 (173)4 腹板侧移挫屈 (174)5 腹板受压屈曲 (175)6 节间腹板区剪力 (176)7 梁和立柱的无框架端 (177)8 附加加劲肋对组合力的要求 (177)9 附加复板加劲板对组合力的要求 (177)第K章管截面杆件和箱构件连接的设计 (179)K1 组合力在管截面杆件 (179)1 参数定义 (179)2 使用范围 (180)3 组合力的横向分散 (180)3a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180)3b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180)4. 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直径或宽度的中心,是管截面杆件轴的垂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