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讨
财务管理是一项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到底什么才是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呢?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至今仍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体现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协调处理财务关系,又要体现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并注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协调统一。
本文将对我国当前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利润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
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其完成产值计划指标的程度决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要把总产值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自己的经营利润。
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值最大化目标模式弊端太多。
一个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投入的资本产生不出一定的效益,这样的企业早晚
会倒闭,更别说履行社会责任了。
于是,企业的理财目标就自然地转向了“利润最大化”。
与产值最大化相比,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促使企业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结果,关心经济效益的高低。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企业为追求利润增长,就要努力增收节支,就必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水平,降低产品成本,这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促使企业重视产品,关注市场需求。
企业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利润。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会促使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自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市场适销产品,并研究制订营销策略,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
第三,利润是增加投资者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的源泉,也是企业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来源。
利润的高低还体现了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但利润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其一,利润是一个绝对数,未考虑同投入资本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便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另外,会误导企业选择投入资本额较高的项目,而不是高效率的项目,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
其二,未考虑获得利润的时间和风险,难以对不同时期获得的利润额的大小作出判断,且会促使企业管理的当局不顾风险大小追求最大利润。
其三,往往导致企业只关心当前利润,忽视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市场占有率、生活福利设施、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功夫,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