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口快板写作知识

对口快板写作知识

对口快板写作知识开头语对口快板,又叫数来宝,过去也叫顺口溜儿、练子嘴儿。

这种艺术形式,按照曲艺艺术的规范,叫对口快板更为贴切些;同时也符合老艺术家的称呼,如著名快板演员高凤山、王凤山他们把自己演唱的数来宝段子,一直称作快板。

我觉得,叫数来宝总有点乞食文学的影子。

至于按照每个人的习惯称呼,叫什么都可以,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对口快板,是产生并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

解放前,这种形式属于半乞半艺的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后来把它变为撂地摊,后又有个别艺人把它搬上舞台。

对口快板成为比较完整的舞台说唱艺术,是在建国以后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现在,它已经成为广大群众非常熟悉而又易于掌握的曲艺形式了。

为了使业余曲艺作者、演员和曲艺爱好者掌握和运用这种形式,这里仅就对口快板写作的一些常识,作些粗浅的介绍。

第一章对口快板的辙韵曲艺分三大类型:一类是说的(相声、评书等),一类是唱的(大鼓、单弦、坠子、琴书、时调、评弹等),一类是韵诵体的。

对口快板,同快板书、山东快书一样,属于韵诵体的曲艺形式。

这里,韵,用来表示区别于说;诵,用来表示区别于唱。

对口快板同快板书、山东快书虽然都是韵诵体,但押韵的方法又有所区别。

快板书和山东快书,一般“一韵到底”,即开头是什么韵,结尾还是什么韵。

下句押韵,上句可以不押韵。

如李润杰写的快板书《劫刑车》,开头是:华莹山巍峨耸立万丈多,嘉陵江水滚滚东流象开锅。

六月酷暑天气热,路上行人烧心窝。

结尾是:这就是大石桥前除叛徒,老太婆下山劫刑车。

作品从头到尾用的是“梭波”韵,中间没有转换韵脚,尽量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使人聚精会神地把故事听完。

对口快板,一般则采用“花辙”押韵方法。

全段没有固定韵,下句跟着上句走。

这种押韵方法,叫做“花辙、对韵、同声”的方法。

花辙,就是随时转换韵脚,如《学雷锋》:甲毛主席号召学雷锋,全国人民齐响应。

齐响应,齐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乙雷锋是个好同志,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他的事迹我知道,我听过广播看过报。

八句唱词,换了四次韵,上下句是一个韵,即对韵。

同声,是指上下句的声调相同。

如:打竹板,数来宝,(宝,三声)这门艺术不好搞。

(搞,三声)上下句同声,听起来有一种音韵上的美感。

如果改成:打竹板,数来宝,这门艺术不好闹。

(闹,四声)声调不相同,听着就不顺耳。

必须把上句也改为四声字:打竹板。

呱呱叫,(叫,四声)这门艺术不好闹。

这样,听起来声调上就和谐了。

当然,对口快板也不是千篇一律都采用“花辙”的押韵方法。

如李润杰写的对口快板,有“一韵到底”的,也有“大段花”的(在大的段落间转换辙韵),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

重要的问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二章对口快板的句式句式,是指句子的格式。

对口快板是以七字句(每句话七个字)为基本句式。

最常见的句式是:打竹板,数来宝,这门艺术不好搞。

脑筋快,嘴皮巧,这些条件不可少。

这叫“三、三、七”的句子。

上句两个三,下句一个七,上下句都是四拍,节奏鲜明,短促有力。

但是,在一篇较长的作品里,不可能完全使用这样的句式。

如果从头到尾都使用七字句,一方面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另一方面说起来也会显得呆板,没有起伏、变化。

所以对口快板除大量采用七字句外,其他如八个字、九个字、十个字、十一个字、十二个字……一直到二十几个字,都是可以使用的,关键在于把节奏处理好。

如《说长征》中就用了这样的句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八个字)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会了面。

(十二个字)并肩作战斗志旺,(七个字)直罗镇打了一个大胜仗。

(十个字)毛主席英明指挥真无比,(十个字)给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二十二个字)听起来仍然很上口,而且是有分量的。

这样的节奏是处理得较好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内容的需要,最好不要写太长的句子。

长句子说着和听着都比较费劲。

在对口快板的句式上,还有几种句子形式是经常使用的。

1、三字头:就是用三个字的短句起头。

如:解放后,旧的上海被改造,南京路,如今出现新面貌。

这里,“解放后”、“南京路”都是三字头,是对口快板中最常用的。

2、双字尾:对口快板一般都用单字尾,就是句子的末一个词是单字。

但有时候从内容出发,也使用双字尾,如:艰苦奋斗,苗发图强,光荣传统继承发扬。

双字尾的句子说起来费劲,切不可多用。

3、镶字衬字:是指可有可无的闲字,唱起来可有,写起来可无,闲字不闲,让人听着“俏”,所以,又叫“俏口”。

如:祖国的面貌大改变,咱们到处都把这个工厂建。

这里,“咱们”、“这个”就是属于镶字衬字。

“俏口”也不宜多用,用好了为“俏”,用不好为“频”,显得频气。

4、垛句:把相同的短句垛起来说,易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垛句有二字垛、三字垛、四字垛、五字垛,如《大庆赞歌》国的三字垛:学铁人,炼红心,办起事,最认真。

丁是丁,卯是卯,瓜是瓜,枣是枣,分是分,秒是秒,多是多,少是少,大是大,小是小,孬是孬,好是好,从来不是葫芦茄子一块儿搅。

《神枪手》中的五字垛:技术和信心,二者不可分;胸中有大志,才能有信心;信心越坚定,办事越认真;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技术从何来,苦练功夫深;艺高人胆大,遇事不灰心;滴水能穿石,钢梁磨绣针。

只要你对这些基本道理领会深,军事技术同样可以得冠军。

5、贯口:把内容相同的句子连贯起来说,一气贯到底,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学雷锋》中:里边有鞋帮、鞋底、鞋后跟儿,麻绳头子,碎铁丝儿,旧车胎,猴皮筋儿,铆钉、螺丝、大头针儿;破布条儿,碎面布块儿,毛巾、袜子、烂手绢儿;罐头盒儿,瓶子盖儿,碎铜、烂铁、麻袋片儿,一件儿一件儿又一件儿,没有别的净破烂儿。

6、重迭句:类似“三条腿”的句子,是这了渲染气氛有意选用的,如《学雷锋》中用的重叠句:乙卖了钱,交连队,好给国家省经费,——噢,这种做法你反对?甲(白)不反对!也有中间用加白隔开的重叠句,如《我爱我的家》中用的重叠句:甲鸡鸭牛羊满山跑,丢了你都不用找——乙(白)怎么不找啊?甲周围是海跑不了!7、白口:就是韵诵中间加白话,多数采用问答式的,如《送猪记》中的白口:甲七块板,带红穗儿,听我说段新鲜事儿。

乙(白)什么新鲜事儿?甲大肥猪,坐花轿,你说可笑不可笑?乙(白)肥猪坐轿?甲这顶轿,也简单,一个抬筐俩扁担。

乙(白)是够简单的。

这里,乙用白口对甲起烘托情绪的作用,听起来亲切、自然。

对口快板应该是有唱(韵诵)有说(白口),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说结合,说唱多变,生动活泼。

第三章对口快板的结构创作对口快权,题材确定之后,接着就是结构问题,又叫艺术构思。

对于任何文艺创作,艺术构思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口快板也是如此,而且更加强调这一点。

对口快板和快板书不同,一般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性,它类似散文,但“散文不散”,要让人听着“材料一大片,构思一条线”。

关键就在这条“线”上。

这里,只能讲讲对口快板结构上的一般性问题。

一、几种结构形式对口快板在结构形式上,一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接替式,即平铺直叙,甲乙接替。

对口快板是从即兴演唱的口头文学发展起来的,过去是看见什么唱什么,现编现唱,张口就来,往往以“打竹板,进街来”,“打竹板,迈大步”,“打竹板,抬头看”之类的句子作为起兴句,边唱边找辙,唱完这段,再唱那段,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平铺直叙的多段叙事体。

两个人唱对口,也是你一段,我一段,互相接替,谁多几句,谁少几句,都没多大关系。

现在的对口快板,比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保留着它原来的痕迹。

尤其是配合任务的作品,更是多数都运用接替式的结构形式。

这么说绝不意味着接替式只能用来搞现编现唱,而不能用来写内容深刻,形式完整的作品。

只要题材选对,功夫下到,运用接替式同样可以写出好作品。

如众口称道的《战士之家》,颇受群众喜爱的《青海好》、《夸西藏》、《人民首都万年青》、《说长征》等,都不愧为运用接替式的佳作。

2、争辩式,即甲乙争辩,互相烘托。

甲乙二人,互相争论,互相提问,互相比较,你说你能耐大,我说我能耐大,互相叫劲,互相烘托,各显才能,生动活泼,越唱越有劲。

这种结构形式,借鉴了相声“子母哏”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对口快板的艺术效果。

《学雷锋》就是采用了争辩式的结构形式。

在运用争辩式的时候,注意了从一切有利于颂扬雷锋的事迹出发,把争辩变成了争夺,既不失甲乙二人的战士身份,更有益于雷锋形象的塑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近出现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歌唱陈俊宝》等,也都是争辩式的作品。

3、情节式,即情节完整,人物贯穿。

对口快板情节化,是对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它在结构的完整,主题的开掘,人物的塑造,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都有了极为明显的发展。

即使这样,对口快板仍不是完整的故事体。

对口快板采用情节式的结构形式,也还保留着多段叙事的特点,只不过是把一件一件的事,用情节把它连起来,用人物把它穿起来。

在人物贯穿上,又有两种样式。

一种是甲为主线,甲是叙述者,乙为旁观者;甲有具体身份,乙无具体身份,类似于相声中的“一头沉”的段子,例如《从军记》、《送猪记》、《巧遇好八连》等,都属于这样的作品。

再一种是甲乙同入戏,都有固定身份,这样的结构形式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处理好了形象逼真,人物生动,能收到强烈的效果。

如《神枪手》,甲的固定身份是战士,乙的固定身份是团长。

甲乙虽然有固定身份,但仍保持对口快板跳进跳出的方法,让人看着有戏不是戏,仍然是曲艺。

二、开头、结尾、贯穿线除了掌握结构形式以外,还要掌握结构的方法。

下面,谈一谈结构每一个作品时都要遇到的问题,即开头、结尾、贯穿线的问题。

1、开头:对口快板大致有两种开头方法,一种叫“开门见山”,即开宗明义,一下子就说出你要说什么,唱什么,几句话就点明主题。

如《学雷锋》的开头:毛主席号召学雷锋,全国人民齐响应。

因为雷锋大家都知道,无须多介绍,一提雷锋,尤其提起毛主席号召学雷锋,立刻引起人们注意,要仔细听下去。

另一种是“迂回曲折”的开头。

对于你所反映的内容,群众不太熟悉,或不太关心,就很难认真地听进去。

怎么办呢?那你就绕着弯儿说,对你所反映的内容。

适当地加以渲染,使人们对它逐渐产生兴趣,仔细地听下去,如《我爱我的家》,本来是夸海岛,赞颂以岛为家的海防战士,但作品一开头并没有把海岛说出来,而是这样说的:打竹板,响叮当,人人都爱夸家乡。

接着,从北京人夸什么,海南人夸什么,一直说到南京人、新疆人、黑龙江人都爱夸什么,最后到海防战士夸自己的“家乡”——海岛。

即使点出海岛后,还在绕弯子:乙(白)你们那个岛子有多大呀?甲我们那个岛方圆不到半公里——乙(白)那也太小啦!甲哎!它和祖国是整体。

乙(白)这倒是。

岛上住多少户人家?甲小岛上就住我们一家人儿——乙(白)一家人能干什么呀!甲我们专为祖国守大门儿。

乙(白)守大门儿?你们家多少人哪?甲我们家的人口不算多,吃饭能坐十几桌。

乙(白)嚯!不少哇!你们家姓什么呀?甲我家的姓,没有准儿,《百家姓》上占半本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