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一、影响因素2
• • • • 优秀的人比平庸的人更令人欣赏,也更容易吸引我们。 研究三:优秀的人一定受欢迎吗? Aronson, 1966 让实验参与者听一盘大学生面试的录音带,录音带中出现四 种大学生: 1. 优秀大学生 2. 打翻了咖啡的优秀大学生 3. 平庸大学生 4. 打翻咖啡的平庸大学生 让参与者评价他们比较喜欢哪一种大学生 • 结果:最受人喜欢的是打翻了咖啡的优秀大学生
一、影响因素2——能力
• 结论:犯错误会使人们对有能力的人更加喜 欢 ——犯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 • 原因:“平常人” 拉近心理距离了 • 性别差异 • 自尊心
相似 VS 互补?
• • • • • 封闭的场环境 vs 开放的场环境 “物以类聚”? “异性相吸”? 时空接近性——熟悉——好感——基础 进一步发展——友谊——相似/互补?
一、影响因素1——时空接近性
• 结论:与我们接近、并交往最多的人,最可 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 ——接近效应 (proximity/propinquity effect)
原 因?
一、影响因素1
• 研究二: • Moreland & Beach, 1992 • 在大学教室里安排女助理。这些女性不和教 授或其他学生交流,只是走进教室并安静地 坐在第一排,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她们。每个 女助理出现在课堂上地次数有所不同,从0次 到15次之间。学期结束时,研究者播放这些 女性的幻灯片请班级的学生观看,要求学生 对这些女性的吸引力做出评分。
结果:
一、影响因素1——熟悉
• 结论: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 能对其产生好感。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 提高熟悉度
曝光率越高越容易成为朋友?
网络对“时空接近性”的挑战
•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关系与日常生活中 建立起的关系有何不同? • 从屏幕过渡到面对面交流,这种关系是否经 得起考验? • “见光死” • 网络约会、网络恋爱与网络婚配
2沟通的结构
•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 者、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 • 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确定 沟通对象,选择目的,准备和发动沟通。 • 信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 通道: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为主, 面对面沟通影响力最大。 • 信息接受者:接受带有信息的符号后,会根 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转译
(二)陈述信息和动机 首先,要切中要领。 其次,在陈述信息时,切勿采取强制的口 吻,最好让对方感觉是一种提议。 卡纳基人际沟通重要原则之一就是: 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三)关注对方 1.反映 2.重复 3 .澄清 4.沉默 沉默在交谈中有以下含义: 当倾听人长时间对谈话没有反应时,说明对谈话毫无兴趣。 当倾听人沉默不语,但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且不时点头或 以微笑回应时,说明对讲话者的信任和支持。 当倾听人长久沉默不语,但目光较长时间固定且面那表情 与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符合时,说明是受到讲话人 的打动。 (四)有始有终
• 3.了解听话者的个性
(二)决定恰当的话题
• 寻找一个共同的话题
收藏品、兴趣、小孩、交通、 汽车、电脑、食物、时事、新闻、 热门话题、天气状况、旅游、体育 比赛、电影、录像、电视剧、音 乐 ……
选择话题时的注意事项:
对于你不知道的事,不要冒 充内行;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 绩;不要在公共场合谈论朋友的失 败、缺陷和隐私;不要谈容易引起 争执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 骚,这不是获取同情的正确方法。
• 4人际关系原则 • (1)相互性原则
• 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不喜欢我们的人
• (2)交换性原则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 (4)平等原则
另类的人际关系:施虐与受虐
第三节 人际吸引
• 1人际吸引概念 •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 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 亲合是较低的吸引,喜欢为中等,爱情为最 强。
2.身体语言沟通 通过目光、表情、势态、衣着打扮等形式来 传递或表达沟通信息称为身体语言。
二、有效运用非语言沟通
• 1.丰富的表情 表情是仅次于语言而最常用的一种非语 言符号,眼神和微笑是最常见的交际符号。
• 2.合理的空间距离 ⑴亲密距离。与对方只有一 臂之遥,适合进行较敏感 的沟通。 ⑵私人距离。朋友之间交谈 的距离,保持在一臂之遥 到距离身体 4 英尺左右。 ⑶社交距离。延伸到12英尺 远,适合于一般商务及社 交往来。 ⑷公共距离。更远至 12 英尺 外。
• 一封信的美丽爱情
人际沟通的技巧 ——非语言沟通
一、人际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 话或文字来传递信息。
1. 副语言沟通 口语中的副语言:音、声调 等 例如,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 书面语中的副语言:字体变换、标点符号 等 例如,“我拍他?” “我怕他。”
一、人际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二、说话的技巧
• (一)了解听话者 • (二)决定恰当的话题 • (三)恰当地表达
(一)了解听话者
• 1.了解听话者的需求 • 2.了解听话者的类型 • 漫听型——不时地与这种听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使他 专注于你的讲活,并不断地提一些问题,讲些他感兴 趣的活题。 • 浅听型——简明扼要地表述,并清楚地阐述你的观点 和想法,不要长篇累牍,让听话者心烦,也不要含义 特深,晦涩,可以经常这样说:“我的意思是 … … ” • 技术型——尽量多提供事实和统计数据,把自己的感 受直接描述出来。多做一些明显的暗示和提示,让听 话者积极进行反馈,比如说:“你认为我所说的… …” • 积极型——选择这类听话者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说话 表达技巧,与听话者多进行互动反馈。例如,“我是 这样想的,你认为如何?”“你觉得什么时候… …”
人际沟通的技巧 ——书面沟通
• 书面沟通:指借助书面文字来实现地信息交流。如 通知、文件、广告、报刊、书籍等书面形式。 • 书面沟通的优点:
• 的人 之间进行交流时,采用书面沟通比较便利; • 其次,书面沟通由于有一点的时间进行准备,不太容易出现误解,准确 性和持久性较高; • 比口语沟通显得正式一些。
一、影响因素1
• • • 研究一:我们会跟谁成为朋友? Festinger, Schachter & Beck, 1950 MIT已婚学生夫妇宿舍,入住前互不熟悉,随机安 排。一段时间后,要求各住户列出在整个住区中最 好的三位朋友。 • 结果: 1. 65%的朋友是住在同一栋建筑里的; 2. 41%的人和隔壁的邻居成为了亲密朋友,22%的人 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只有10%的人和宿舍 另一端的住户成为朋友; 3. 1号和5号更可能拥有住在楼上的朋友
一、影响因素3
• • • 研究四: T. Newcomb, 1961 在新学期开始时把Michigan大学的男生随机 分配到某一寝室,一学期后调查他们与哪些 人成为了朋友 • 结果: 1. 地域背景相似 2. 态度和价值观相似
• 书面沟通的不足:
由于缺乏特定的情境和语气,对信息的整体性感受不如口语沟 通。
• 运用书面沟通必须牢记以 下具体原则: 1.先记下,后修改。 2.使用空格、标题、段落和 段首缩字。 3.运用大字标题并选择不同 字体 。 4.注意非正式用语。 5.必须时时把读者放在心上。
书面沟通必须注意时时把读者放在心上。
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技术
• 1、有助于加深关系; • 2、咨询师的自我暴露会促使求助者的暴露; • 3、让求助者了解别人对他的问题的看法,起 到了照镜子的作用; • 4、自我暴露具有传授经验的作用; • 5、心理病人一般都比较“虚伪”,防御心理 很强,把自己藏得很深,不敢表达真实的想 法和感受,咨询师的自我暴露起到了示范的 作用,让他明白自我暴露没那么可怕。
沟通的模型
障碍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 接受者 接受人
反馈
咨询室中的刀光剑影
意识层面的沟通
咨询师意识
自 我 觉 察 未 知 影 响
来访者意识
自 我 分 析 无 意 识 涌 现
咨询师无意识
神秘参与
来访者无意识
第三 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Y式
正式沟通网络的评价:
沟通 网络 轮式 “Y”式 链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领导的 明确性 成员 满意感 工作质量 任务简单 任务复杂


中等




中等
中等

高 低
高 低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高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集束式:
也成为葡萄藤式,一人成串传
流言式 一人传多人
偶然式,也称为概率型, 一人偶然传
非言语沟通
• 体语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姿 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 • 1目光与面部表情 •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遇到愉悦的刺 激,瞳孔放大;遇到厌恶的刺激,瞳孔缩小。 • 面部表情:表情是全部面部肌肉协同变化的结果。 • 一般情况,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当二者分离 时,目光更为真实。
不同的目光
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
• 2身体运动与接触 • 手势语是重要的沟通方式。 • 触摸式人际沟通有效的方式。人在触摸和 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因为, 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 • 触摸不仅使个体感到愉快,还使他们对接 触的对象产生情感依恋。
• • • •
3姿势与装饰 4.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23~25英尺):往往是单向的 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商业 交往。 • 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距离,可感 知大量体语信息 • 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之间 的沟通,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 体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