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基本能力培养方案及计划

小学生基本能力培养方案及计划

小学生基本能力培养方案及配当
碧城小学姜竹艳
经过上学期的能力培养,这学期学生的基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计算能力的改善更为明显。

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除了个别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外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所以这学期我决定对学生进行口算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计算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是从数的认识开始的,而认识数,又是从形象到抽象,从熟悉到陌生的。

要使学生能很好地学好数学,必须要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起数与数之间的概念。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水平,从而学好数学呢?根据老师们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小学生学好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

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简算训练,提高计算效率。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提高计算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简算训练,逐步增强简算意识,提高简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
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

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二、表达能力
1、营造良好的表达语境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

2、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

首先可以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

其次要求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些操作的过程,说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等等。

最后提高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的思维和表达。

3、给予有效教学指导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上,教师要要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搭建好表达的舞台,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够有序、有方法、有策略地进行表达。

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它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数学表达的机会,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三、实践能力
1、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
剪、折一折、测一测、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2、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和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指导要细致具体,给学生要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探究过程更加合理,发现问题更加准确。

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开展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确立操作目标,设计操作方案,分配操作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每位学生都参与交流。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终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经历、感受、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整个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然而它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思索、积累、应用,不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小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配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