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及要求[1]
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及要求[1]
D、样品编录。
E、文、图现场检查。 F、室内整理。包括修整素描图,增添图饰等。
②规定原始编录的比例尺。一个矿区素描比 例尺原则上应一致、一般为1:50-1:200.
统一编录的操作要求,例如:探槽素描图, 要求描一帮一底;穿脉坑道素描图展开方式 用压顶法,描两帮一顶;各种工程采样位置; 岩矿心度量方法及要求,弯曲度测量间隔及 深度验证间隔的规定,岩心样要求等。
例1、岩石描述:
浅灰色厚层粗粒云母砂岩:为深灰色,风化 后为黄褐色,厚层中间夹薄层,厚层层厚0.8 -1米,薄层厚0.05米以下,砂栎均匀,直径 约半毫米,黑云母薄片在薄层中特别多,间 有白色高岭石;在地表风化后薄层部分薄片 脱落,地层产状35°∠ 45录格式
地质勘查工程编录的任务是:将野外各种地 质现象,能够真实地、尽可能正确、全面地 反映出来。原始地质编录是整个地质工作的 基础,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高质量地质 报告的提交。进一步地讲,如果原始地质资 料编录基础不牢固,有时甚至可以得出错误 的结论,亦就是说它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 的成败。
一、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技术要求
④、当探槽较长,坡度较陡时,可分段素描, 并附小比例尺示意图,以示全貌。
0
5
10
15
20(m)
⑤、探槽拐弯时应标明方位角,如拐弯方位 差值小于15°时,槽壁和槽底连续素描,拐点 应作标记,大于15°时,槽底应裂开表示。
开口时应记住:探槽方位角变大时,槽底下
开口;探槽方位角变小时,槽底上开口,槽
3.统一编号 勘探线、各种探矿工程、样品、标本等 要有统一的编号。
① 勘探线编号 一个矿区应有统一的编号,编号时 要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勘探线编号有两种方法:A、将矿区中部勘探线确 定为100号线,向左递减,向右递增。B、将矿区中 部勘探线确定为0号线,向左为单号,向右为双号。 线号要考虑到矿体探求高级资源量时采用勘探线的 最大密度。也就是说应将勘探线号留足,一般20米 间距一个线号也就足够了。
3、定位:所有地质现象都要有确切位置。如矿体、 岩层位置、产状及工程座标或方位、距离等。
4、编录内容的表达要精细、准确。
如果在表达上不够精细、准确,势必造成混乱或误 解,降低原始编录的质量,一般在素描图比例尺允 许表示的范围内,尽可能表示出所有的地质现象。 某些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围岩蚀变、 矿物或脉体穿插关系、构造关系等,不应受比例尺 限制,可用放大图表示。
...........产状:36 º∠58º
样品: H-1 16.5~17.7米,样长1.0米,样线坡度15º 硅化较强
H-1 ~18.9米,样长1.0米,样线坡度15º 硅化较弱
..........
(留空3~5格)
第一层 ......
各类素描图上的矿体:金用岩性花纹表示并着色; 铜铅锌块状矿体用网状花纹表示并着色。
探矿工程原始地质 编录方法及要求
2008年3月
一、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技术要求 二、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方法 (一)探槽地质编录 (二)平硐地质编录 (三)钻探岩心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的含义:是指通过天然露头和 各种探矿工程(槽、井、坑、钻等)进行地 质观察所取得的地质素描图件、文字记录和 各种原始数据。
2
1
3
1
2
3
素描图式:(穿脉平硐素描图、沿脉平硐素 描图)内容:图头、图名、比例尺、座标、 素描图、标尺、产状、各类样品及编号、样 品分析结果表,坑道测点及图式图例等。
例:Tc-12
编录壁:北西壁
0~50米 方位角75º 坡度角18º
50~85米 方位角70º 坡度角-2º
..............................
槽壁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3米,各别厚达5米,主要由腐植土及大小不等的砂岩
碎块碎屑组成,......
第一层 0~35.8米 蚀变碎裂板岩
注意:布设勘探线时必须尽可能垂直矿体或地质体。
②探矿工程的编号:一般采用拼音符号区别工程项 目:如剥土-BT、探槽—TC、浅井—QJ、钻孔— ZK、平硐—PD、沿脉—YM、穿脉—CM。
探矿工程的编号时,在每一探矿工程后面附勘探线 号工程号,如TC 101—1、ZK79—5 、PD15—4 等。若同一勘探线上有多个中段的平硐时,在上述 编号的基础还标上硐口高程。如:PD15-1/2015
现场检查及室内整理
3、探槽编录需注意的问 题
①、分层界线的读数应以 底壁交线为准。
②、探槽起始端及素描壁 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南北 向绘西壁,东西向绘北壁, 北东向绘北西壁,北西向 绘北东壁,原则上素描时 编录人员面向槽壁,自左 向右编录(顺手剖面)并 将编录起始端放在图的左 边。
③、对于第四系残坡积层,素描图上逐段按 实际情况画,在记录上只记自上而下全槽的 平均厚度,一般只划分腐植层和残坡积物两 层,后者简述砾石所占比例,砾石组成物及 其大小,以上描述放在记录的最前面。
(三) 技术组织工作方面要有统一的
技术要求和技术措施
做到五统一:统一定名、统一认识、统一编号、统一技术要 求、统一步骤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作业组分别来完成的, 因此,必须尽可能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措施(如:矿区制 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才不致造成人为的混乱。
1.统一野外定名、分层
3、编录必须在现场进行 不要搞“回忆录”,如果 搞回忆录必然会遗漏和歪曲地质现象,使地质编录 不真实,失去应有价值。
4、编录应及时 不得“算总帐”,及时编录便于掌 握地质情况,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同时也可避免工 程坍塌造成不必要的缺失。
5、编录要认真、细致 地质编录人员必须具备良好 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 要深入细致的观察地质现象,确保原始资料的完整、 准确。不得主观片面、粗心大意,凭空臆断,任意 取舍,更不允许弄虚作假。
另外还应加强综合研究工作,包括①每一项工程结 束后,要有一小结,内容包括概括此项工程的地质 情况,地层、构造、矿体或矿化相互关系及其它重 要地质现象。②要对整个矿床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 究,以提高对整个矿床的认识,明确自己进行原始 编录的工程或地段与整个矿床的关系。
2、定量:任何地质现象或地质体,除了质的概念 外,还应有量的概念,如厚度、长度、深度、大小、 位移距离、频率、比例等等。
图上所附的采样分析结果表,化学样及各种 标本的采集位置资料要齐全。文字记录要明 确无误地说明,避免记录含糊、模棱两可、 交待不清的现象。
5.编录要文、图、表三者相符,不得相互矛 盾,包括性质、数量、位置及各种地质界线 都要相符。
6.编录文字描述精炼、清晰而有条理,要克 服地质编录中的简单化现象。
⑤、槽底画法。通常按1厘米宽度画出平行线 来表示槽底的水平投影(几何图形法)。然后将 槽帮底壁交线上的各种地质界线点分别垂直 投到槽底的相应一边上。自该点按其产状分 布方向或实际情况延伸到另一边,即得出该 地质界线。
⑥、在槽底壁交线处划分样段,注明采样号, 采集各种样品标本,并在图上注明样品及标 本位置。
①编录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及选择后面要详细讲 述。下面着重谈一下具有共性的一般操作方 法及步骤:
A、全面浏览。对编录地段宏观上有个概括了 解,然后再进行局部详细观察,这样便于处 理好局部与 整体的关系。
B、逐步观察。逐步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做 到三定。进行文字描述。
C、划定各种样品位置、采集各种标本。
位角、产状要素、标尺、样品位置及编号, 标本采集地点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表、图 例、图签,另附地质记录表。
2、探槽编录的一般操作方法 ①、在作素描图前,先大致浏览全槽的深度变化、
覆盖情况、特殊地质情况,大致确定在素描图及文 字描述中所需表达的内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②、在探槽的起始端钉一木桩作为基点。 ③、将皮尺一头,固定在木桩基点上,沿素描的一 壁拉到另一头作为基线,用罗盘测出基线方向和坡 度角,并读出基线长度,并按比例尺放于厘米纸上。 ④、采用垂直投影法画槽帮:自制一根长4米左右 竹竿,用油漆标明长度作为垂直标尺,从基线零点 开始逐段用垂直标尺顺槽底按铅直方向测到槽帮地 面,确定槽帮地质界线在基线及垂直标尺上的各项 读数,将槽帮各项地质界线、地质现象及槽底画于 底图上,测量各种参数,注意岩层产状,图上经换 算画视倾角并注明倾角。
壁同时断开。
12 °
10m
31 °
5
15 °
20 °
0
0
5
16 °
10
15
19 °
20
25m
⑥、原始素描图的基线尺应上移放在槽帮上 边,以便于检查对照,复制图件时,基线尺 可以删去。
⑦、样品编录,为便于矿体厚度计算,需要 进行样品编录,因为金体边界肉眼不易观察, 其厚度不能直接丈量。
样品编录内容:样品编号、基线位置、实际 样长、样线方位角、样线坡度角等。
常出现的错误:①垂直标尺不正确
②槽底开口不正确
6m 4 0
15°
6m 4 0 -2
22°
38°
16° 开口不够,应为:38-15=23 °
(二)、平硐地质编录
1、平硐地质编录的格式内容
平硐可分为穿脉平硐和沿脉平硐。其素描通 常画顶板和两壁,不画底板,呈三面展开, 展开形式通常用压顶法(两壁内侧,将两壁 各自向外转90°)使顶板下塌,好象将坑道 压平似的。
上述五项基本要求是原始编录工作遵循的准则。
(二) 原始资料编录的质量标准 三定(定性、定量、定位)
1、定性:确定地质现象的性质
①要有较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②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回顾,反 复观摩。在格式上要一次完成,但内容上要随着认 识的深化,不断补充完善。因此要求编录表格要留 有余地,以便日后补充完善。
③样品编号:各种样品必须分别统一编号。样品的 字头可依据拼音区分,如化学样—H、薄片样—P、 土壤样—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