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瑟麦凯式动画影响与动画形式分析

温瑟麦凯式动画影响与动画形式分析

温瑟麦凯式动画影响与动画形式分析
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从人类有文明以来,透过各种形式图像的记录,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和时间过程的欲望。

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Prudhommeau )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滥觞。

其它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之分解图画,也是同类型的例子。

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性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着”的欲望。

达文西有名的黄金比例人里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

十六世纪西方更首度出现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画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把静态的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与人过往,但大抵上是以想像力弥补实际操作。

真正使图上画像生动起来的点睛工夫,还是在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而这一点就和温瑟麦凯的手翻书式大大相似,就是动画赖为基石的视觉暂留现象。

而罗杰的书引起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针对潜在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做了一堆动画短片和利用视觉暂留发明的“哲学式”器物,如“幻透
镜”(phenakistiscope)(注一)与“西洋镜”( zoetrope,回转式画筒)(注二)。

在纸卷上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素描绘画,然后通过细缝看到活动的形象。

还有“实用镜”(praxinoscope)(注三)、和“魔术画片”(thaumatrope)(注四)、“手翻书”(flip Look),也都利用旋转画盘和视觉暂留原理,达到娱乐上赏心悦目的戏剧效果。

另一个显示光的奇幻的是照相术的普及,但照相只是拍摄静物的写真。

温瑟麦凯对动画的影响很大,她的成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他以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修养和积累,开创了一种重视角色的塑造、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动画创作模式。

在麦凯之后,美国的动画家们开始走上了一条与他们的欧洲同行一位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

他出生在美国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经靠给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为生,后来成为了报社记者和漫画专栏画
家。

1914年,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

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而憨态可掬的恐龙葛蒂,更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卡通明星。

继《恐龙葛蒂》之后,麦凯又制作了《露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这是第一部以动画方式制作的纪录片。

在世界动画史上,当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Earl Hurd)发明了透明赛璐珞片(Celluoids),标志着动画片技术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此后,法国人爱米尔·科尔(Emile Cohl)和美国人温瑟·麦凯(Winsor Mcay)的作品,使动画片有了艺术动画和商业动画之分,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欧美动画果然沿着艺术动画和商业动画两个方向前进。

在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之后,对中国动画产生了影响。

这样两种艺术与商业的区别,艺术动画逐渐向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靠拢,美国动画大多表现全人类所共有的主题,如爱,善战胜恶等,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

日本起初也是传统的武士道精神。

而艺术动画逐渐的在向商业化发展,其动画片作品以巨大的数量、独特夸张的艺术风格及简单明快的制作技术在世界动画片影坛独擅胜场。

从美国、日本动画创作实践来看,“民族化”不是动画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相反地,他们在尽量回避“民族化”概念。

盖风起于青萍之末,而对于温瑟麦凯式的动画对我们中国的动画有着很大的启示,我们再不摒弃民族艺术的情况下,发展我们的商业动画。

参考文献:《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张慧临著);《文艺研究》2006年第二期发表的黎青先生的《中国原创动画产业模式探析》;《电影艺术辞典》;《美术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
文:胡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