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卷(五)
答案
一.填空题
1. 受精卵,死亡
2. 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3. 视觉偏爱法
4. 复述,语义组织
5. 反射性发声阶段,牙牙语阶段
6. 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7.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8. 控制,爱,权威型
9. 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
10. 回避的,反抗的
二.单项选择题
四.名词解释
1.同化:是指将现有的心理模式运用到新情境中去,当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2.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或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3.电报句:儿童1.5-2岁开始出现由三词或双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这种句子虽然比单词句的意思明确,但是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洁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文件。
五.简答题
1.简述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省时省力;因为取样大,材料更具有代表性;因为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
2)缺点:由于被试是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的反应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分)
2.简述吉布森的”视崖”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1)吉布森和瓦尔克的“视崖实验”主要用于探讨儿童的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2分
2)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边招呼时,不是朝向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
3)实验结论: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中学会的。
3.简述皮亚杰的关于语言获得的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
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简述儿童的主要气质类型。
1)容易(护理)的儿童。
他们的饮食、睡眠和大小便都有一定节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对环境的变化很易适应。
2)困难的儿童。
他们的活动没有节律,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心境消极。
3)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初遇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往往会退缩,对环境适应较慢,心境带有否定性。
5. 简述缪勒与白莱纳提出的婴儿同伴相互作用的三阶段。
1)客体中心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更多集中在玩具或东西上,而不是儿童本身。
2)简单互动阶段:儿童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图控制另一儿童的行动。
3)互补性互动阶段: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可以看到模仿已较普遍,还有互补或互惠角色。
六、论述题
1.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请论述皮亚杰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也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1)感知运动期(0-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一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时期(2-7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这一阶段包括了前概念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
2分(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性,形成了群集结构。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2.试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情况。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道义。
2)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阶段3: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
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
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
3)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
这个水平的特点是想着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重要推进。
这些原则是普遍适用的,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团体。
反映了儿童获得了形式思维运算思维。
七、案例题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
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儿童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到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
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难熬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美美地吃到了两颗糖。
你如何看待这个实验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如果做追踪研究,你认为哪类孩子的发展会更好一些?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