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素质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能力,一般指人体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的机能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素质与人体完成各项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运动时,肌肉活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在中枢系统的统一调节下,肌肉活动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体内其他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保证肌肉的工作。
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一般包括最大力量(单纯力量、绝对力量)、速度性力量(爆发力)、耐久性力量(力量耐力)等。
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典型形式,对其训练的原理可视为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发展最大力量可采用两种取得不同结果的途径。
第一种是靠改善肌肉的内协调和肌间协调来增加力量。
采用专门的训练可相当大地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的能力;提高参与工作的肌肉间的协调能力。
这一途径的训练不会使肌肉体积增大,对周期性和需先克服自身阻力的项目有重要意义,这种力量发展快,消退也快。
第二种是依靠肌肉横断面积的提高来增加力量,这种训练是促使工作肌肉过程中蛋白质急分解,从而使肌肉横截面积增大。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不同性的力量。
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
二、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
三、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
四、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
五、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和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又可分为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影响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还有肌肉的收缩特征、能力和其他协调性、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能状况。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速度特征,因此速度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专项特点,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速度训练也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奔跑速度主要是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步频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灵活性和协调性,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较早,成熟也早,所以步频提高应尽早进行,一般在10~13岁左右后步频就不再提高。
步长主要取决于后蹬力,而力量在10~13岁之后,才快速发展。
一、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其年龄特征
二、注意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序与时间
三、注意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
四、注意速度练习时人体处在适宜的工作状态
五、发展速度素质应重视肌肉放松
六、正确预防和消除“速度障碍”
七、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的专项进行
(3)耐力素质
耐力是机体长时间工作克服疲劳的能力。
耐力是相对疲劳而言的,运动中的疲劳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感觉的、心理的和运动器官的疲劳等等,不过,所有疲劳最终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和与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有关。
所有耐力的培养提高,首先应以运动所需的能源储备与供应为基础,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耐乳酸等抗疲劳的能力。
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训练应注意全面打好基础,从有氧耐力入手,根据其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
一、耐力素质练习应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注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体现个体化特点
三、耐力练习中应注重呼吸方法、节奏和深度
四、耐力练习注意激发练习者的主动性
五、注意有氧耐力练习与无氧耐力练习相结合
六、耐力训练要根据各专项的特点要求,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七、发展耐力素质时,应严格技术要求
八、耐力练习后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疲劳,使其尽快恢复
九、在耐力练习中要注意加强医务监督
(4)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
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是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关节的骨结构等等。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这两种方法又都可以采用静力性的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种方式。
青少年是柔韧素质训练提高的好时机,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经常、适度、渐进。
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柔韧性练习要因项因人而异
三、柔韧素质的发展应与力量素质发展相适应
四、柔韧素质的发展要兼顾相互关联的身体各个部位
五、柔韧素质练习要注意外界温度与练习的时间
六、柔韧性练习之后应结合放松练习
七、柔韧素质的发展要从小培养
八、柔韧练习时要防止受伤
(5)灵敏素质
灵敏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
灵敏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的起动急停、变换方向等等,都要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迅速地转换。
影响灵敏的其他因素还有年龄、体重、疲劳等。
灵敏素质是人体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发展灵敏素质的训练中,应从培养人体的各种能力入手,培养其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和平衡等能力。
一、练习方法因多样化并经常改变
二、灵敏素质练习时要消除紧张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