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性_刘科

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性_刘科

浅析音程在乐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刘科(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关键词】乐理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门基本理论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而音程作为乐理教学的一部分,对乐理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乐理成绩。

笔者在几年的高考乐理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乐理成绩不好或做题慢的学生,都是因为音程掌握得不熟练而导致的。

本文将通过论述音程在构和弦、调式音阶写作、调性分析、移调中的作用,来说明音程在整个乐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乐理;音程;和弦;调式音阶;调性分析;移调;重要性“乐理”是“音乐理论基础”简称,是音乐学习入门的一把钥匙。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律制、记谱、音乐的基本要素、声音的性质、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音程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音程的构成与识别对乐理中其他章节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弦的构成与识别对乐理的学习尤为重要,它涉及到调式中和弦等相关的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课程。

音程作为学习和弦的一个基础,能否熟练地构成与识别音程直接影响着和弦的学习。

在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认为音程学习比较简单和弦学习比较难。

其实和弦就是由几个音程组成的,如果能熟练地构成和识别音程,那么和弦的学习就没有想象的难了。

如:以小字一组的b为根音构大三和弦。

只要把大三和弦的结构(大三度+小三度)记住了,在小字一组b这个音上方构大三度和小三度音程即可。

只要熟练的掌握了音程的构成与识别,再复杂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如:以小字一组的e为低音构大小56和弦。

我们常会:先分析56和弦是第一转位,以三音低音,以E为三音构一个原位大小七和弦:大三度(根音-三音)+小三度(三音-五音)+小七度(根音-七音),然后再把根音移高八度以三音为低音即可。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发现,无论构简单的和弦还是复杂的和弦,用什么方法去构,在和弦的构成中音程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音程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构和弦的正确率和速度。

而在各种和弦的识别中,也无非就是识别几个音程而已。

所以,熟练地构成与识别音程对和弦的学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音程与调式也是息息相关的,调式中的音程关系多体现于调式音级、名称以及阶名之间的音程关系。

如果学生能把音级、名称以及阶名之间的距离关系掌握得滚瓜烂熟的话,那么在做起题目来也将会得心应手。

如:要构一个以A为Ⅴ级音的和声大调音阶。

做题思路应该是:先算出和声大调的Ⅴ级到下方I级的距离是个纯五度,然后在A的下方找到纯五度D,D就是主音,题目的本意就是要构D和声大调。

根据构音阶的步骤:先主音到主音;再添加调号(如果是调号记写就直接写在谱号右边;用临时记写的就写在音符左边);最后添加特性变音记号。

有很多学生在做这一类型的题目时总是很慢或者正确率不高,总结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基本调式类型的结构没牢记;二是调式音级、名称以及阶名之间的音程关系不熟练。

像这题有些同学未掌握音程关系,就连主音D都找不到。

所以在做题时只好翻书或者掰手指,这样就影响了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从而导致了乐理成绩不佳,对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旋律是由音高和节奏两大基本元素构成的,旋律音高线条实际上也就是指的一种横向的旋律音程关系。

如果音程识别比较熟练的话,在做旋律调性分析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分析下列旋律的调式调性:做这个题目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它是大小调还是民族调。

怎么去判断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有的老师可能会先找到正确的调号来哼唱,根据旋律中出现的首调“4”“7”出现的多少以及主和弦和节奏形态等方面去判断。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的视唱能力和对调式的感悟能力较强,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根据旋律中的音程关系去判断是大小调还是民族调。

如:根据民族五声调式中缺少“三整音”(也就是没有增四度、减五度)和小二度、大七度,以及在民族六、七声调式中都没有増二度、减七度、増五度和减四度等特点来判断。

然而你很快会发现在上面旋律中有很多小二度,可以判断肯定不是民族五声调式,再根据第一小节中小字一组的a与第二小节中小字一组的#e构成的减四度可以判定,这肯定不是民族调式,而是大小调并且还是和声大小调(因为自然大小调没有减四度,这个音又不符合经过音、辅助音的特点)。

最后再根据#F、#C、#G、#E来判断,#F、#C、#G只可能是A大调号或#f小调的调号,在A大调中#E是它的#Ⅴ音,大调中#Ⅴ无法解释;而在#f小调中刚好是它的#Ⅶ,小调中升Ⅶ级就是和声小调。

最后再把它当三个升号哼唱一遍具有和声小调的风格特征,所以正确答案为:#f小调,如:分析下列旋律的调式调性:根据民族五声调调式中没有增四度、减五度、小二度和大七度以及在民族六、七调式中都没有増二度、减七度、増五度和减四度的特点。

在旋律前面两小节(一般只看前面2~4小节,后面可能转调)你会发现这条旋律里面没有增四度、减五度、小二度、大七度、増二度、减七度、増五度和减四度等这些音程,可以判断前面2小节是个五声民族调。

根据五声调式中唯一的大三度(宫-角),第一小节的e-#g大三度,可以判断e是宫音,#g是角音。

最后以E为宫当E大调轻轻哼唱一遍,发现第三小节的#a和第四小节的#d两音唱着:#4(变徵)和7(变宫),符合偏音的特点,由此可判断是雅乐。

最后再根据E为宫音,推出是B徵雅乐。

纵观调性分析每一环节来看,要想比较准确快速的判断一条旋律的调式调性,熟练地识别音程和构音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移调的方法有很多,在各种移调中无处不用到音程。

熟练的识别音程和构音程是学习的移调的前提。

如:把下列旋律移至下方增三度:这个题目我们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已知原调是B大调记谱,要向下方移增三度就在B下方找个增三度音程找到bG大调(6个降号)。

(2)把每一个音都往下移动一个三度(不管大、小、增、减三度只要三度即可)。

(3)把题目中带变音记号的音符向下移至增三度,最后把题中连线、表情、力度、速度等记号术语照抄上去就完成了。

从上面的解题中可以看出从B大调-bG大调、每一个音都往下移动一个三度、再把带变音记号的音符向下移至增三度,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到音程的知识。

在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都说移调很简单,这三个步骤我们都学懂了、记住了,但在平时的做题或考试经常会出现多种的问题,要么是调号找错了要么就是移音程移错了,最后得分都不高。

可见音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一、音程在和弦中的作用二、音程在调式音阶构成中的作用三、音程在旋律调式分析中的作用四、音程与移调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高师声乐教学实践的弱化表现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弱化。

应当说,舞台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演唱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它体现着歌唱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想象、审美和创作,也是对歌唱者心理素质的训练。

当前,在高师声乐教学教师教育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个别专业突出的学生有参加演出或比赛的机会,大部分声乐学生都缺少艺术实践。

同时,一些声乐教师对高师声乐教学教师教育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他们往往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学生不是走向舞台,而是要走向讲台,因此,艺术实践能力可以不必培养或者不必花大力气培养。

实际上,在艺术实践的锻炼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和品位,而且在艺术实践中受过历练的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自如的为学生视唱还可以登上舞台为学生展示美好的声乐艺术。

基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视角和思维,统筹考虑,梳理出促进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

那么,总体而言,其发展走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教学观念上以师范性为主,兼顾声乐表演我们需要再次明确,高师声乐音乐教学中的教师教育必须以师范性为主,这是一个必须把握的原则,不能动摇。

从高师声乐教学教师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来看,他们与专门的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师范生,他们毕业后的大部分学生要从事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未来的音乐教师。

因此,他们的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他们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

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准确定位的要求。

在上述认识的指导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师范性,夯实学生的声乐知识基础,注重学生师范基本功的培养,诸如备课能力、讲课能力、示范能力、课程教学法等,同时兼顾声乐表演。

确切的说,高师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表演艺术。

表演并不仅仅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声乐基本功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

在这方面,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示范性的表演,这不仅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演唱的声情并茂,而且也密切了师生关系。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讲,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是那些能在课堂上讲好课的老师,而且又能在舞台上为大家尽情演唱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比较好地传递音乐的审美功效。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要树立的教学观念是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作为教师未来能够进行声乐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而且更是要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

2、声乐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提倡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师教育。

为此,我们必须引入多媒体技术,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

多媒体技术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视听条件,教师可以很快地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活动提供物质前提。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高师声乐教学要更加突出师范性特征,要敢于打破以往声乐教学的单一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般认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以个别课为主并不意味着个别课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我们需要在以个别课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声乐集体课的学习,把声乐技能与技巧训练、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的讲授贯穿其中。

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