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热衷于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预示着要开始春天的耕耘和劳作,所以人们要抓住最后的机会狂欢。
与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习俗相比,恩施土家族地区乡村里的元宵节显得古朴而豪放。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灯火通明,色彩与声音并重,使寂静的山区有了喧闹的气息。
放路烛、耍毛狗子
正月十五白天,一家人要去长辈家过十五,大鱼大肉、欢声笑语。
到了傍晚掌灯时分,不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到自己家,点亮室内室外所有的灯,将家附近照得亮堂堂的。
不仅如此,人们还要准备耍毛狗子(野生动物,和狗差不多大小)和放路烛,这是十五晚上的重头戏。
在天黑之前,大人小孩儿都会为了晚上的放灯而忙活,俗话说十五晚上的灯,这里的灯包含的内容有三:一是点亮家里所有的灯;二是放路烛,即在家门前的平地或路边摆放数十根蜡烛,范围长达20~50米地段;三是搭毛狗子棚,准备用来点篝火,耍毛狗子。
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自制路烛,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而大人们也会表现出童趣,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为什么叫做路烛呢?这是根据其燃放的位置决定的,地点都在场坝前、大路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路烛的种类增多了,形态在变化,笔者所见的有三种,即松香路烛、竹筒路烛和蜡烛。
前两种都是以前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自制的,而蜡烛则是在最近几年新出现的。
虽然形制不同,但从民俗角度来说,都是作为路烛这种符号在元宵节晚上燃烧的,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特定节日的表征。
松香就是松树油,干了以后结成白色的颗粒,大人小孩儿满山去寻找松香,在空地上一点一点地燃烧,然后用裹了一层棉花的小棍去浇裹烧化了的黑色松香油,等松香粘在小棍上冷却后就成了一支路烛。
听着松香融化的嘶嘶响声,闻着松香的迷人香味,整个制作过程充满了乐趣,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都融进路烛里了。
竹简蜡烛,就是煤油路烛,所用的燃料是煤油,没有电灯的时候,煤油是照明的燃料,比较紧缺,人们都舍不得用煤油做路烛;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有了电灯以后,才有多余的煤油用于娱乐。
做竹筒路烛时,大人们把直径约2厘米的竹子砍成一尺来长的小竹简,保证每支都有竹节,便于装油。
小孩子用煤纸搓成灯芯,卷成圆形后塞在竹筒顶端,再倒上煤油,一支路烛就做好了,插放到指定位置。
路烛的支数是有讲究的,做12支象征月月顺利;做15支代表当日正好是过十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20支等。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信念:放路烛可以保佑来年吉利、顺心。
路烛做好以后,放在家门口平坦的地方插好,或场坝前,或大路边,并且要放在方便河对岸的人观看的地方,以便入夜点燃路灯后对面的人好观看。
搭毛狗子棚也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捡来干枯的树枝丫,竹枝以及杉树和女贞树等能炸得噼里啪啦响的树枝搭在一起,搭成一人高左右的棚子,这种棚子多是相邻的几家共同搭建的,一般搭在屋外空旷高远的地方,为了避免火灾,也方便对岸的人观看。
因为当地都是依山势地形而建的村落,人家多在沿河两岸,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点亮的灯。
入夜时分,七八点左右是最热闹的,夜幕开始前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点迫不及待,只要有一家开始放鞭炮、放路烛,左邻右舍和对面的人家就陆续开始行动,那种心情是兴奋和神圣的。
路烛点燃后,人们在夜色中、鞭炮声中感受自家的路烛,看着旺盛的小火苗,就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勇气。
遥望对面丛林中露出的一排排火蛇,感受到的是土家山寨宁静而热烈的氛围,是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土家人来说,闹元宵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耍毛狗了。
路烛点好以后,人们再去点准备好的毛拘子棚,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一边不断地往火里面扔大爆竹,添柴火,一边喊着越烧越旺啊,炸死你!炸死你(指跳蚤)。
噼里啪啦的响声,四射的火光,与周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相互映衬。
同时人们还不断地观望着,与附近或者河对岸的火相比,看谁家的火燃得高,持续的时间长。
最有趣的是连喊带骂地朝着对门耍毛狗子,要有喊、赶的意思。
起初耍毛拘子是为了赶走狐狸,后来纯属娱乐。
这边的喊:毛拘子耍吙,毛狗子耍吙。
××(人名),你屋里粑粑蒸不上气哦!那边的回:毛狗子耍吙,毛狗子耍吙,对门的粑粑蒸不上气,毛拘子跑来放个屁。
附近和对门的人相互应答、相互驱赶、相互调侃,是最生动的民俗节日语言,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会生气。
十五闹元宵的狂欢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闹到了高潮。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民俗活动呢?据说很早以前,土家人的先人们以为毛拘聪明伶俐,就把它当作最好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
毛拘吃饱喝足后依然不满足,走的时候还偷了土家人的鸡,先人发现后就不再和它交朋友了。
可毛拘的本性难移,还是常常来偷先人的鸡子。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先人们都出去耍狮子,家里无人看守,毛拘就乘机偷光了先人的鸡,先人回来后很恼火,找到毛狗住的地方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那以后,村里就六畜兴旺平安无事了,这样就有了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
遗留到现在,也是人们用火和喊声表达最朴实的愿望:驱逐野兽,保护家禽家畜兴旺。
可见,用毛拘子棚烧起的火既是元宵节的灯在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特殊替代,又是一种象征,象征人们驱害求吉的心理。
吃汤圆、年根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在恩施土家族地区叫汤圆,多是家庭手工做的。
先将粘米和糯米混合磨成米浆,用包袱吊着过滤,把水分流干,当地叫做吊浆,然后摊开晒干以便保管。
吃的时候将吊浆加水揉到一定湿度,搓成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团儿,分为有馅儿的和无馅儿的,馅儿一般是红糖、白糖。
十五晚上放路烛、耍毛拘过后,一家人围着火炕,煮上一锅酿好的醪糟,熬出香味来,同时揉吊浆、搓汤圆。
一次可以搓两个,汤圆在手心滚动,软软的、滑滑的,不知不觉间已成型,就可以丢进锅里煮了。
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吃汤圆,碗里的汤圆与天上的月亮浑然一体了,勾起了人们对月亮无限的遐想,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土家人希望在第一个月圆之夜事事都圆了,那以后也就都能顺心圆满了,正如周必大诗称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也似乎有将汤圆比明月的意思。
土家族的元宵节饮食习俗除了汤圆外,最具特色的是年根猪尾巴。
一根完整的猪尾巴,是必不可少的。
女主人要像准备年夜饭一样做一桌菜,这顿饭可以白天吃,也可以晚上吃,根据每家的不同情况而定,但无论怎样,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