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说明】孔子在这里叙述的是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也可以看作是他认识到的不同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境界。

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立”不是通常单纯理解的立家、立业问题,而是指这个时候人应该确立一个对人生和世界的稳固看法,有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用今天大学生教育经典的话来表达就是,这个时候人应该具有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也就是独立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就是知礼(《泰伯篇》8.87章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尧曰篇》第20.3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季氏第十六》篇第13章有“不学礼,无以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有信(《颜渊篇》12.7章“名无信不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才能立。

在佛学上理解,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定力。

而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人的困惑皆起于情、起于功名利禄,经过十几年的磨砺,终于看穿了世界,懂得了功名利禄,包括情感皆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带走。

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放下,也就做到无惑了。

至于命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唯物的客观的无神论基础之上的理解,命就是规律,天命就是客观规律,是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体运行规律。

懂得了这个规律,才是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前提。

【原文】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去顶撞父母。

”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

樊迟说:“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说:“老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仪侍奉他们;老人死了的时候,要遵照礼节安葬她们,按照礼仪祭祀他们。

”【说明】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与弟子樊迟在路途中的一段对话。

反映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死大问的理解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是对孝的说明。

【原文】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忧的是他生病。

”【说明】孔子说的话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这一句话看来孟武伯这个人的身体很不好,他的父母重视为他的健康担忧。

言外之意总让父母为他的健康担忧就是不孝。

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孟武伯该注意锻炼了啊。

由此看来,推而广之,儒家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孝顺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不让别人为他担忧,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

【原文】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讲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

牲畜也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别呢?”【说明】孔子与弟子就孝的问题不断的问答,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孝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孝有底线。

杨树达《论语疏证》一书中针对这句话曾引用《礼记.祭义》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说的正是孝的底线。

而更高层次的孝则是孔子所说的“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原文】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

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说明】从孟懿子到孟武伯再到子游问孝,现在又到子夏问孝了。

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这不仅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说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依据了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和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为不同的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努力目标。

色难,说的是孝的最高境界。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说苑建本》篇又说:“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之怒,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吕氏春秋孝行》上说:“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说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养志,而不单纯是养口体啊。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

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

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说明】颜回不违又能足以发,足见其大智若愚。

其大智若愚就在他听而不说。

从另一个角度说颜渊没有当场应机对答、与师共舞的本事。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生活中的一贯表现,考察他一贯安于的习惯,他怎么可以隐藏呢?他怎么可以隐藏呢!”【说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识人的方法问题。

如何识人是正确用人的前提,因此,这句话很值得做领导的玩味。

杨树达解释“以,用也。

所以为其所用之方术。

由,行也。

所由为其所由行之径路,所安谓其所愿乐也。

”【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所学过的东西从而知道和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说明】古人对师道有很深刻的认识和论述。

《礼记.学记》篇记载这样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说得就是仅具备记忆问答之类的学问的人,是不足以做老师的。

《荀子.致士》篇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

”杨树达老先生认为“记问博习。

强识之事也;温故而知新,通悟之事也。

孔子之教,以通悟为上,强识次之。

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

”看来对师道与师术的认识,古人远比我们今人更深刻啊。

温故而知新,其实讲的就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的创新问题,能够有创新和发现,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不反对有记问博习的人做老师,但这样的老师太多,自然就难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的人才,没有创造型的老师难以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这个时代更需要有大批的温故而能知新的老师。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说明】这句话极为简洁,但却包含了孔子对教育极为深刻的认识。

它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目标,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而在于培养具有广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上。

君子本来就是孔子思想当中很高的目标,“器”也就是器物,器物的特点就是固定不变,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亦或是其用途都是一成不变的。

“器人”容易拘泥固执不变,也容易钻牛角尖。

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说的“致远恐泥”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常说某人不成器,其寓意就是说某个人连最低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

后文《公冶长》中还有一段很有情趣的师生对话,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也就是说子贡是高级的器物。

以子贡之才,纵横六国,孔子这位老师却评价他只是一位高级的器物,足可以见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

《易经·系辞上》有一句话说的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雍也篇》也记载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一句话,可见,孔子要培养的人是把握规律、掌握大道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而上者而非形而下者。

读《论语》我们会领悟到,孔子的教育理想是将弟子培养成人,而不是成器,因此教育的层次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教育可以大致分为成器、成才、成人这样三个由低到高的层面,我们如今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成器,而不是向孔子那样追求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了。

今不如昔,哀哉,哀哉啊!【原文】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说明】这句简单的师生问答,却包含了很深的人生道理,讲的是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

孔子告诉子贡先做后说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言过其实,说了不做的人,大概自贡有说的过多的问题,所以,孔子针对他的情况,告诉他要先做后说。

原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感觉这样断句会更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说明】这一句话按原意翻译起来比较难。

关键在周与比的理解。

字理上解释周字的字义是从田畴整齐划一、庄稼密布引申而来,一是指密,二为遍、满。

比,像两个人紧挨着,会以为紧密。

从字理的解释来看,君子的周是着眼于大局的周,而小人的比,是基于局部的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