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

”(《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第1页共1页
篇三: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
一、《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
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并且记住,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却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有话想说,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二、《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陵,沿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