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 行行走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 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穴出现 结节或中府穴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麻醉、耳耳针、电针、穴穴位埋线、穴穴 位结扎等治疗方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 阳经头痛,选用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足三 里里穴穴可强壮身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灵枢ɾ逆顺肥瘦》)
头
!
胸
手手
!
足足
4.经络的作用用
(1)生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气”。经气气作用用包括四个方方 面面: 沟通表里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行气气血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 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心火火可循经下移于小小肠,而而小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心。如足足厥阴 肝经抵小小腹,布胁肋,故肝气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小腹胀痛等。
(1)十十二二经脉的命名:由手手足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十二二经脉分成手手六经和足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行于肢体内侧的 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 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 名称。
!
(2)十十二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十二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 布于头面面、躯干干和四肢,纵贯全身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干。
9寸寸 8寸寸 5寸寸 8寸寸 12寸寸 3寸寸 8寸寸 9寸寸 12寸寸 18寸寸 13寸寸 19寸寸 14寸寸 16寸寸 3寸寸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横寸寸
用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穴的横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
十十二二经脉分布
(1)
手手三阴→行行上肢内侧
手手三阳→行行上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足足三阴→行行下肢内侧
少阴→后
足足三阳→行行下肢外侧 阳明→前
少阳→中
(3)十十二二经脉的走走向规律太为阳“手→手之后三阴
从胸走走手手,手手之三阳从手手走走头,足足之三
阳从头走走足足,足足之三阴从足足走走腹”。
(4)十十二二经脉的表里里属络关系:十十二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 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手手太阴肺经(里里)<——> 手手阳明大大肠经(表) 足足阳明胃经(表)<——> 足足太阴脾经(里里) 手手少阴心心经(里里)<——> 手手太阳小小肠经(表) 足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足少阴肾经(里里) 手手厥阴心心包经(里里)<——> 手手少阳三焦(表) 足足少阳胆经(表)<——> 足足厥阴肝经(里里)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人体内气气血血运行行的通道,包 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 外;运行行气气血血,协调阴阳。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 十十二二经脉和奇经八八脉,以及附属于十十二二经 脉的十十二二经别、十十二二经筋和十十二二皮皮部。络 脉包括十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2).骨骨度分寸寸定位法:将人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骨骼尺寸寸用用做定
取腧穴穴的折算长度。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寸; 耳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寸
胸腹部: 天突→歧骨骨(胸剑联合):9寸寸; 歧骨骨→脐中:8寸寸; 脐中→横骨骨上廉:5寸寸; 两乳头之间:8寸寸; 腋以下→季肋 (11肋端):12寸寸; 季肋以下→髀枢(大大转子子):9寸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寸; 肘横纹→腕 横纹:12寸寸. 下肢部:横骨骨上廉→内辅骨骨上廉:18寸寸; 内辅骨骨下廉→内踝 尖:13; 髀枢→膝中:19寸寸; 膝中→外踝尖:16寸寸; 外踝尖 →足足底:3寸寸.
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 节作用用:天枢穴穴-止止泻和通便;
内关-调节心心率快慢。
!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里留,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又口口面面合谷谷收
4、腧穴穴的定位法
(1).自自然标志法:根据人人体自自然标志,而而定 取穴穴位的方方法。 A 定型标志,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骨下角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B 动态标志,如张又口口耳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 间取听宫。
■ 中指同身身寸寸法 :
■ ①中指屈曲 时,中节掌侧 两端纹头之间 为1寸寸。
■ ②用用于四肢取 穴穴的直寸寸、背 部的横寸寸。
■ 拇指同身身寸寸法 :
■ ①拇指指关节 的横度作为1 寸寸。
■ ②用用于四肢部 取穴穴。
横指同身身寸寸法:
①将食食、中、无无 名、小小指并拢, 以中指第二二节横 纹处为准,四指 的横度为3寸寸。 又称“一一夫法”
!十十Leabharlann 手手太阴肺经脉{ 经脉
经
{ 络
系
{统
二二
手手厥阴心心包经脉
经 脉
手手少阴心心经脉
!
手手阳明大大肠经脉
手手少阳三焦经脉
奇经八八脉 手手太阳小小肠经脉
十十二二经别
十十二二经筋
十十二二皮皮部
{ 络脉
十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足太阴脾经脉 足足厥阴肝经脉 足足少阴肾经脉
!
足足阳明胃经脉 足足少阳胆经脉 足足太阳膀胱经脉
3、腧穴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穴、太冲穴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子宫脱垂→取百会穴穴。
(2).近治作用用:全身身所有腧穴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 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穴的近治作用用。
部位
起止止点
折量寸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至至后发际
12寸寸
!
用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头
眉心心至至大大椎
18寸寸
! 前后发际不明时可帮助确定头部经穴穴
面面
眉心心至至前发际
3寸寸
直寸寸
的纵向位置。
部
大大椎至至后发际
3寸寸
确定前发际
前两额发角角(头维)之间 耳耳后两乳突(完骨骨)之间
9寸寸
!
9寸寸
横寸寸
第二二节 腧穴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穴→脏腑、经络之气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穴” 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气 穴穴”、“气气府”、“骨骨空”等,俗称“穴穴位”、“孔 穴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2、腧穴穴的分类
十十二二经脉 十十二二经脉是指十十二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手三阴经:肺、心心包、心心;手手三阳经:大大肠、 三焦、小小肠;足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命名 A脏腑:十十二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 系,用用“属”、“络”来概括。 B手手足足:根据十十二二经脉循行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手……经”“足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 阳。
第十十章 针灸学基础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穴理论为 基础,采用用针刺、艾灸等方方法作用用于腧穴穴,用用以防病治 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穴学、刺灸方方法学和临 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支。针 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广、操作方方便等优点。
(1).十十四经穴穴 简称经穴穴。 分布于十十二二经脉及 任督二二脉上的腧穴穴,共有361穴穴名。其中双 穴穴,即左右对称的穴穴位309对,单穴穴52个。 (2).经外奇穴穴 简称奇穴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 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十四经系统的穴穴位。可 作为经穴穴的补充。 (3).阿是穴穴 又称天应穴穴、不定穴穴、压痛点, 《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百会穴穴→头痛;中脘穴穴→胃痛;肾俞穴穴→腰痛;阿是穴穴→ 以痛为输. (3).特殊作用用:特定穴穴是指十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用和特 定称号的一一类腧穴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用,分为:五输穴穴、原穴穴、络穴穴、俞穴穴、募穴穴、下合穴穴、 八八会穴穴、八八脉交会穴穴和交会穴穴。
!
头
胸
手手
!
足足
十十二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里经)在手手足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
人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十二二正经为主体,这十十二二正经组成一一 个环状体系,经气气按照肺-大大肠—胃—脾—心心—小小肠—膀胱— 肾—心心包—三焦—胆—肝—手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身 针尖
2、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人的性别,年龄, 胖瘦,体质,病位,腧穴穴情况选择 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体 壮、形肥,病深者针可稍长稍粗, 反之,女女性,体弱,形瘦,病浅, 则宜短宜细。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 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日益成熟。明代成 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