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的几点启示摘要: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制胜。
农业时代以冷兵器和体能制胜,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兵器和技能制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制胜。
机械化战争中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强,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新的制胜因素成为钢铁产量、火炮口径、飞机、舰艇和坦克的数量及操作这些钢铁兵器的勇士们的技能。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海湾战争、信息时代、信息系统、信息优势。
正文: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制胜。
农业时代以冷兵器和体能制胜,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兵器和技能制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制胜。
机械化战争中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强,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新的制胜因素成为钢铁产量、火炮口径、飞机、舰艇和坦克的数量及操作这些钢铁兵器的勇士们的技能。
20世纪后半叶起,由计算机、通信卫星和全球网络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战争方式的彻底改变。
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机械化战争的标准看,伊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不是很大,但瞬间一边倒的结局让全世界看到了信息优势所带来的全新的战争制胜要素。
此后十多年进行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
新的制胜因素的出现,必然给国防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这种挑战表现为一是制胜优势的转型,制信息权成为超越制空权、制海权的新的制高点。
二是信息技术优势导致战场全维领域的透明,夜战、电子战、侦察与反侦察成为贯穿战争始终的要领。
三是“非线性”、“非对称”、“前后方界限消失”、“战略战术概念模糊”等新理念扑面而来,武器装备的“代差”甚至“隔代差”的出现,“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等全新战法的出现。
四是信息化推动军事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指挥机构趋向简捷,陆海空三军的区分趋向模糊。
五是人的智能得到极大扩展,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类充分利用智能空间。
纵观百年世纪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机械制胜还是信息制胜,说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
没有高素质的军人,既打不赢机械化战争,更打不赢信息化战争。
面对信息化所带来的这场变革,我们应当看到这既是挑战,更是历史的机遇。
我们必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竭尽全力,加速以武器装备和人才队伍为核心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以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实现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积极主动、攻防兼备”。
其基本要点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利用和平时期,加强战争准备,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防患于未然;当敌方蓄意挑起事端时,迅速作出反应,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消灭入侵之敌;战前充分准备,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因此,“积极防御”的方针战略在应对信息化战争中,仍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并赋与了新的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
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必须正确估计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威慑”与“用兵”的关系。
威慑,是指以军事力量辅以多种手段避免和制约战争的发生;用兵,则是以武力达成战争目的。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
威慑也包含用兵的内容。
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战争。
但赢得战争并非必须用武力手段,可以强大的威慑力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而遏制战争的爆发,同样可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讲,制约战争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
然而,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比如说台湾当局要宣布独立的情况下,而采取非军事行动又不足以解决问题时,采取武力手段则是势所必然。
二是“后发制人”与“先机制敌”的关系。
“后发制人”即绝不首先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先机制敌”则强调军事上应预先创造和把握有利战机以求得主动,这是由信息作战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信息化战争具有发起突然、进程短暂的特点,如拘泥于一般的防御原则,就将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自己就将陷入被动地位。
因此,“后发制人”不能理解为“被动还手”。
同时,我们还应研究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人民战争,用广泛的人民战争取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二、提高对信息化战争的全面认识,增强信息制胜的思维意识(一)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争夺信息化战争战略主动权的需要面对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世界各军事强国已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到信息战上,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加强以数字化信息系统为中心的质量建设上,以极大地提高整体战斗力,谋求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形成了以争夺信息优势为主要标志的新态势。
为了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和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夺取新世纪战略主动权,我们必须把军事战略调整到打赢信息战上。
因此,大力加强信息战研究。
积极推进我军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努力提高我军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作战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重大的历史责任。
(二)提高信息作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主战武器信息化、指挥手段自动化,信息系统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制信息权已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制高点,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
这就清楚地表明,我军未来面对的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
因此,把军事斗争准备定位在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强信息战理论和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场建设,提高我军的信息战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正确选择。
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就从根本上选准了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突破口。
(三)提高信息战能力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大依据从军队质量建设的战略需求来讲,军队质量建设是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并最终通过作战实际来检验。
从根本上说,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求决定着军队质量建设的方向。
从推动军队质量建设的强大动力来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正在广泛渗透于战斗力的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以至成为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和质量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这就要求我军在加强质量建设上,必须坚持科技强军战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军官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打赢信息战的能力。
三、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型(信息)制胜观念(一)确立“综合制胜”的观念在战争史上曾出现过“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沦”等单一军种或兵种取胜的论调,而我军则受“陆军主宰战场”的影响较深。
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的进步和军兵种成分的巨大变化,陆军在信息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将会出现根本改变,陆军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将发生动摇。
信息作战中,战场空间呈现明显的多维化和一体化特征。
随着空中、海上、太空、电磁等空间领域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作战行动对比不存在以陆战场为主的局面了、必须彻底改变陆战第一、陆军老大的传统思想。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已清楚地显示了作战能力的较量不只局限在地面,共他几维战场空间的地位作用与陆战场平分秋色,有些战争甚至只是进行了几十天的空战。
信息化战争中单纯依靠某一军种或某一兵种的单一力量是不能取胜的,必须依靠整体的力量与敌方抗衡。
可以这么说,信息化战争形态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战争力量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力量的联合方式。
未来信息化战争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表现为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由多维战争空间力量和多个战斗力量单元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有的往往是由多国力量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
作为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投入了包括陆军、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空军力量,以及大量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战设备在内的多维战场空间的力量。
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战争中,多维空间的联合力量将通过各力量成分、协同单元的有机组合,将各自的作战效能凝合为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益和整体威力。
(二)树立“信息制胜”的思想立体的情报侦察系统、完善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综合的电于战系统和远程精确打击系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同时标志着“制信息权”与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和战场的“主动权”关系重大。
海湾战争以来的战争实践表明,完全“打钢铁”的时代将让位于“打硅片”,火力优势将依赖于信息优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我们的军事思想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使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走向信息化。
(三)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面对信息化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态,必须跳出昨天的思维定式,在观念上绝不能墨守成规,要研究新事物,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战法。
以往的战争虽然仍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不能使其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
因为历史不会重演,战争永远不会更复,胜利的法码往往偏向于有创新思维者,军事思想的保守只能导致失败。
军事思想的创新比发展武器装备更重要。
军事变革往往伴随着作战方式的革命,而作战方式的革命要以军事思想的革命为先导。
信息化战争中,我们仍然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仍然面对着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现实,但在具体战法上绝对不会与过去相同,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研制出一套新的制敌的思路来。
比如,要更多地运用精确战、电子战、网络战的作战形式,强调打“关节点”,强调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面积的毁伤。
又如在信息作战中,特别强凋系统方法,强调全局观念,注重一体化作战,发挥整体威力,而不提倡脱离系统的.不利于全局的单独行动等。
随着信息化智能武器系统的远距离作战能力的提高,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主要的交战模式,近距离接触式作战的地位大大降低。
一些军事家们分析,信息作战开始使传统的地面集群胶着、空中机群的航炮格斗、海上舰炮直接对抗、空对地的临空轰炸扫射等交战模式成为历史,远战武器的超视距对抗,已经取代千军万马的短兵相接、拼搏刺杀等传统交战模式占据的主导地位,近战歼敌演变成作战行动的尾声。
1991年的海湾战争,整个42天的战争,远程精确打击占到了38天,地面近距离交战只占了4天。
而历时78天的科索沃战争,全部采用的是远程精确打击。
阿富汗战争也是进行了60天的空袭之后,才转入地面部队的打扫战场。
多维力量的超视距联合精确打击的地位作用还表现在,有时通过这种交战模式就能直接达成战争目的。
美国空袭利比亚、北约空袭南联盟,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在信息作战中,地面交战的主要模式是数字化部队非线式一体化作战。
“非线式”概念是相对于以往作战中在接触线附近实施“拉锯式”的阵地战而提出的。
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空间态势上,双方部队在战场上不再保留一条相对稳定的展开对峙线和战斗接触线,战场态势没有前方后方可言。
各部队的作战任务不会再划分明确的战斗分界线,只有部队的行动目标和任务地域概略区分,担任各自任务的部队将随机地在宽阔的战场上快速机动地遂行任务;二是在时间进程上,不再像以前那样,预先确定好战役、战斗目标和任务地域,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在整个战场空间范围内,根据态势的变化和任务需要,随时调配力量,多方向、快速地集中各种作战的效能于目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