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散文9篇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清明节原以为清明节就是一个祭祖节那么简单。
印象中,长辈们每到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日都要去祭祖,那一年在北京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之后演变为一场政治事件的运动强化了这种意识。
然而,以前的清明节我是向来不搞祭祖活动的,原因是老爸在世时说过:你是公职人员,将来我不在了,这些节日你不须搞祭拜活动。
去年的清明节,我因值班,就没有回老家祭拜,心也坦然。
今年,一来没有安排在清明节当天值班,二是娘回老家已经一周了,该去接老人家回来,三是因镇区规划,老爸安葬的那个墓地整个儿迁了地方,老人家在世时他自己是十分在意祭拜活动的,诸多因素聚集在一齐,于是决定回老家去祭拜先人。
邀上小妹妹一齐,先去祭拜祖母。
祖母被安葬在一块叫做“黑子坟”的地方,坟地是一块坡地,北高南低,其势比地处要高出不少,不易积水。
家族里的人选中那块墓地时,看准了这一点,还因为离村庄较远,耕种不便。
祖母的坟前没有立碑,我能凭记忆认出来。
已经有人给坟添了新土,坟头也加了从土里挖成的“帽子”,我明白那是几个姑姑和姑父们的心意。
天是阴沉的,随时要下雨的样貌。
坟地周围,金黄色的油菜花鲜艳的绽放着,若是在晴天,阳光下必须是光耀刺目的金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祖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幼年,因为母亲要“挣工分”,农村有没有幼儿园,所以直到上小学前,都是祖母带着我。
那时候,农村没有通上电,夜晚一片漆黑,因为年龄小,家人不让出去和大孩子一道玩,而没有哪家会点上煤油灯供孩子在家里玩耍,天一上黑,家长就要我们上床睡觉。
睡得太早了,反而睡不着,就跟大人闹,妈妈劳作一天累了,就让奶奶管孩子,奶奶就给我们讲故事,比如“捡到的东西,哪怕再贵重都不是你的,都要还给原主”,还给我们说,下人对长辈要孝敬,给我们讲黄家远祖“黄香暖席”的故事;有时也给我们说她自己娘家的事儿。
奶奶娘家姓徐,是中医世家,可惜她娘家那个正在上大学的大侄子,因为患了脑膜炎过早的去世了,从此娘家他们这一枝就衰败了,也没有人继承那中医,真是可惜……奶奶自己没有念过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故事,听得多了,自然就不耐烦,就故意闹,于是奶奶就自己先学着老猫的恐怖叫声,然后自己再做赶走老猫的样貌,那声音还真有点儿恐怖,我还真有点儿怕。
上高中以后,我为了改变胆小的毛病,以前故意跑到坟地中间坐上一时半会儿,锻炼自己的胆量。
奶奶给我最深的影响就是做人要诚实、本份,不贪分外之财。
爷爷的坟在一块叫做“孙家嘴”的地方,据说是因为方言的原因,念“白”了,地的原名是“松窠嘴”,也是一块地势略高于四周的土丘,早年以前栽满了桃树,之后谁在那里种上了竹子,此刻是一片竹海,这竹子与周边村子的竹子不一样,是在我们那里少见的“桂竹”。
爷爷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有一手篾匠绝活,不善言谈,腼腆,因排行老二,所以人称“二姑娘”,爷爷死的那年,我还很小,只有零碎的几个映像片段,一是他总喜欢拿带胡子的脸来亲我,二是夏天他总是穿着老式的大裤衩,是蓝色土布做的,裤腰是本白色的土布,腰带也是本白色的,挂一块黄玉,那玉的形状我已模糊,他死后,不知那个亲戚给要去了,还是老人家给带走了,我不得而知。
有一次,他放工回家,手里拿着一根桑树扁担,走到中门的时候,将扁担往地下一杵,叹了一口气,发现中门匾额上的燕窝里还不会飞的燕子掉到了地上,老人家用手轻轻地逮起来,站在凳子上,蒋燕子放回窝里。
还有一丝的映像就是,有好几回的夜里,远隔几里地的村里来人求他,说是某某某肚子疼的没奈何,请他给些草药解除痛苦。
据说,爷爷会在百草从中,认识一种叫做“木香”的草药,这种草药“有健胃消胀、调气解郁、止痛安胎作用。
能行气化滞、疏肝、健胃,治一切气痛、停食积聚、胸满腹胀、呕吐泻痢等。
”;也不明白他老人家是怎样明白的,他倒是教会了我爸爸,只是之后中医不受重视了,老爸在世时几次要叫我认,我也没当回事儿。
直至之后自己得了胆结石,每当疼的厉害时,才想起为啥没有挖些木香放在家里。
爷爷没有上过学堂,自然不认识字儿,不知画师为何要在老人家上装的口袋口画上一支钢笔,显得老人家很有文气的样貌。
邻居们回忆起爷爷的时候,总是带着敬仰的情绪的,他们十分佩服老人家的人品,也说他脾气好,还说,老人家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幽默得恰到好处……老爸原先被安葬在叫做“官山”的坟地,因为工业化的缘故,坟地要搬迁,村里的贤人们几经考证,选了块叫做“沙子坝头颈”的地方,这个叫法是音译,真正的名词怎样写,我无从考证。
我之所以没有写成“石家坝”、或者“十家坝”,是因为,那里没有姓石的人家,也没有其它与“十家”有关的名词,况且,记忆中,那水坝的堤坡上满是红砂,所以我把它写成“沙子坝”。
从来没有哪一个地方象我们老家对迁坟一事这么配合的,几乎没有人拒绝动迁,因为老是在外开会,没有时间回家办理这些事情,我堂兄居然就替我做主,就把我老爸的坟给迁了,这事儿还真没法说,换了在别的地方,不非得闹到强制动迁才怪了呢!给这边的先人上了坟,从小姑接娘回去,小姑一家非得留我们吃了饭才让走,见我说我要请岳母大人吃饭,才悻悻然的放我们走……岳父大人死前好像是有回老家安葬的想法的,但是老人家致死也没有亲自对两个女儿说出来,只是他侄儿说跟他说过。
毕竟千里之外,路太远了,因他是革命军队里的人,我们就以革命军人四海为家为由,将老人安葬在那里的一个公墓。
这天,平日冷清的公墓热闹非凡,墓地不远的公路上,满是停靠的小车,从车牌看,全国各地的都有,祭拜的人群,大多数显得很简单,只有少数人的神情是肃穆的,那必须是亲人去世不久。
有些人,已经把祭拜当成一种仪式,从神情上看,对于逝去的亲人,已经从悲痛里走出来,仿佛已经悟出了某种定律……由从公墓那里看到来自各地的人群,感觉清明节的好处何止仅限于祭拜呢清明节其实是一个以祭拜为中心环节的系列活动,在这一天的前后,不管人在哪里,都会到先人的墓地去祭拜,也由此理解杜牧为何在诗里写“清明时节”了,清明节是特定的一天,而清明时节就是包含清明节在内的一段时间了。
在此期间,因了祭拜先人,族亲得以聚会,在不同地域供职的非族亲好友们也有了碰面的机会,祭拜用品店、鲜花店等等商家们生意确实要红火几天,客运业、加油站、餐饮行业也都旺起来了,难怪乎,早就有画家按捺不住激动的情怀,恢宏写就“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鸿篇巨制了呢!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清明时节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
清明时节,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
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浸湿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过我寒战的躯体,汇集在我的心房,波涛汹涌,洋洋洒洒,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
把我带到了生离死别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像风铃般,在我耳畔回响。
难忘,铭记的殇。
微寒薄凉的北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
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
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
我遥望天籁,夜幕,笼罩了一片有生机的气象,黑丝绒般的夜空中悬挂着颗颗闪烁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莹的泪滴,颗颗璀璨,滴滴欲坠下。
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荒凉的枯山峻岭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笼罩了万家冢院,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妈妈,女儿不孝,到不了你的身旁,就在这十字路口,能够通往天堂的方向,点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滚滚的思念之水向你流淌。
风潇潇,飘荡着浓浓哀思,雨绵绵,淋漓着靡靡悲情,我划亮手中的火柴,幽兰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币飞舞,火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泪滴,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一样在把我们牵挂,妈妈,在凄寒霜冻的夜里,别忘了把棉衣穿上,妈妈,有爸爸的陪伴,你们的家园,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妈妈,我思念你,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发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深夜为你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细雨,像是串成窜的珍珠,纷至杳来,远远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银线,在天际闪耀,犹如积蓄在我心头,无限的想往。
剪不断,丝丝缠绕,悱恻心田。
雨缠绵,风哀泣,任凭狂风暴雨,妈妈,我也跪拜在你幽魂的面前,任眼泪滂沱流成河,依然向你诉说着我无尽的缅怀和思念。
看着冥币一点点化为灰烬,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你的身旁。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清明节的感怀文/江南儒生今晚有约。
主要是参加新世纪职业学校培训抽查。
陪同主管部门领导巡查教学状况。
刚从外面回家。
打开电脑,进入向陽同学的空间,就读到了这篇新作《清明扫墓有感》,细细读后,从中得到很多心灵的启迪。
说句心里话,我的朋友不多。
应验了一句话,叫做“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一向把向陽作为心灵相通的儿时好友,是因为和向陽从小就在一齐,喜欢文学。
上学的路上,就一齐背诵唐诗宋词去上学。
虽然长大以后,各自东西,工作岗位不一样,但是,心底一向存有那份纯真的情愫。
清明小长假这几天,一向没有向陽的信息,心里也有一些牵挂和思念,也想拿起电话联系,思考到向陽工作的特殊性,我没有个性的事情,一般从来不主动去打扰。
于是清明这几天,几次也进入向陽的空间看看,直到今晚此时,果然如我所愿,明白向陽同学专程去拜祭奶奶和父母。
心里一热。
真是性情中人啊!有句话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
清明时节雨纷纷,向陽同学对自己亲人的那份怀念之情,尽在字里行间显现。
当我读到“直到我恩重如山的奶奶和父母相继去世以后,每年的清明扫墓由春游的潇洒走一回,变为沉痛的一跪一拜了。
当香烛袅袅燃起,双膝跪在墓前,上辈的音容与行止,风貌与性格乃至只言片语齐涌来眼前,便有那儿行千里仍萦回母怀的温馨犹在,衔看母乳泪入心中的香甜仍存。
”感觉这份真情,更是男儿的陽刚之气的来源,为人处世的根本。
至今我还记得,向陽同学一篇《珍藏在心灵的回忆》让我读后潸然泪下。
原以为我很了解向陽同学的,没有想到向陽也有那么苦涩的童年。
奶奶那瘦小的形象在我心里霎时那么高大。
向陽同学的真诚,勤奋,我想就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遗传,还有奶奶那无声的传教。
今晚,我读到向陽同学“慈鸟失其母,夜夜吐哀声”的鸟未反哺的愧疚情绪,忍不住泪流满面。
”不禁眼睛也有些潮湿。
哲人说:文字的力量能叩响人的心灵。
这个清明时节,我本想写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读了善业老师的“清明感怀”、牧歌老师的“开满梨花的思念”,湄澜游子的“清明雨”;今晚,我又读到向陽同学的“清明扫墓有感”。
我感觉到。
我最好的几位心灵相通的挚友,把我心里想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如果再写,真是班门弄斧,写不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