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通管理》PPT课件
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员与驾驶员通话
用于地面管制 用于紧急情况
121.100MHz 122.200MHz
用于空中飞行情报服务
108.100~117.900MHz
用于VOR发射台
➢语言的规范:为防止数字、字母和词意的混淆造成不良后果,国际
管制区域:国际民航组织把管制区域分为 A/B/C/D/E,对其中提供的服务等级、飞 机速度的限制、飞机之间的距离及无线 电通信的要求不同
非管制区域:民航与军事当局需要控制的 区域以外的区域。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在某一划定的空域,当飞行量超过或即将 超过空管系统的可用容量(含机场)时 ,用该项管理服务来支持现有的空管系 统易实现最大的空中交通流量。
B)29000英尺(8850m、FL290)以上: 每4000英尺(1200m)为一个顺向高度层;
C)北大西洋上空,已取消FL290的限制,在整个 空域内,两航空器之间采用1000英尺的间隔。
垂直间隔
➢国内标准
按东西走向分高度层: 向东为600的奇数倍, 向西则为600的偶数倍。
水平间隔
水平间隔
机场管制服务
机场控 制
飞行情报服务(FIS)
航站终端自动情报通播(ATIS)
飞行情报服务
空中交通咨询服务(ATAS)
告警服务(AS)
紧急状态包括:发动 机故障、无线电通信 失效、座舱失压、遭 遇空中非法劫机等。
➢告警服务:当航空器处于搜寻和救援等紧 急状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通知,并给予 协助的服务。
横向间隔 纵向间隔
时间间隔 距离间隔
水平间隔
➢横向间隔:航空器侧方的最低间隔距离 ➢纵向间隔:使用同一航道和在机场起飞和进近的
间隔规定 ➢间隔规定:
A)时间间隔:如,前后两架飞机时间为5分钟;
B)距离间隔: 飞机用测距仪(DME)定位,可用距离间隔 如,同一个航迹上的两架飞机前后间隔20海里,若前面的 飞机速度比后面的飞机大,则间隔10海里。
七、飞行规则
飞行规则
通用飞行规则 目视飞行规则 仪表飞行规则
通用飞行规则
➢ 保护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 避免碰撞:
①航空器不得飞近到与另一个航空器有可能相撞的区域; 除特殊允许,不得到禁区飞行。
②航路权(优先通行权): 进近时:两架飞机相向飞行,各自右转; 交汇时:左面的航空器给右面的让路; 超越时:超越者要改变高度或者向右转; 降落时:空中或地面的飞机为在最后着陆的飞机让出航道; 高度高的飞机为高度低的飞机让路; 起飞时:滑行的飞机为起飞飞机让路。
四、空中交通服务的目标
➢防止空中的航空器相撞,防止出现各种事件 ➢防止飞机和障碍物在起飞、降落及其相关区域出现
相撞等事故或事件
➢对空域内飞行的航空器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加速 空中交通流量,维持良好运行秩序
➢为航空器提供各种建议、情报、信息来避开危险天 气及各种限制性空域,确保其安全、有序地运行
➢在航空器遇险或需要提供搜寻、救援服务时,通知 各保障单位及时开展工作
防止航空器相撞
防止航空器与障碍物相撞
加速空中交通有序流动
加速地面交通有序流动
五、空中交通服务的组成
空中交通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 飞行情报服务(FIS) 告警服务(AS)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
在航路上的管 制
区域管制服务 进近管制服务
在飞机离场或 到场时的管制
➢第三阶段:1945-20世纪80年代 雷达管制和仪表着陆系统;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 空中交通管理取代空中交通管制;
二、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
➢基本任务:
✓使航空公司或经营人能够按照原来预定的起飞时间和
到场时间飞行;
✓飞行实施过程中,尽量使受限制的程度降到最小(少);
✓飞行实施过程中,保证在不降低安全系数前提下有序
运行。
✓避免飞机在起飞后在空中出现无谓的等待、盘旋、或
者使用不经济的飞行高度层而造成燃油的消耗。
三、空中交通管理的组成
空中交通服务(ATS)
空中交通管理
空域管理(ASM)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
空域管理
国际上根据对在其中飞行的航空器提供空 中交通管制服务与否把空域划分为管制 空域和非管制区域。
仪表飞行气象条件—— LMC
气象条件高于VMC要求
执行目视飞行规则
气象条件低于VMC要求
执行仪表飞行规则
八、通信标准
➢频率分配:
118.000~121.400MHz 123.675~128.800MHz 132.025~135.795MHz 121.600~121.925MHz 121.500MHz
——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理
学习目的
1、了解空中交通管理的一般概念 2、了解空中交通服务的目的与内容 3、了解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目的与内容 4、了解航行情报服务的目的与内容 5、了解空域管理与流量管理的目的与内
容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理 §4.1 概述 §4.2 空中交通服务
CONTROLS AUDIO RETURN EXIT
§4.1 概述
➢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阶段 ➢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 ➢空中交通管理的组成
§4.2 空中交通服务
➢空中交通服务的目标 ➢空中交通服务的组成 ➢间隔标准 ➢飞行规则 ➢通信标准
一、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航空活动初期 目视飞行规则
1930年后期出 现了交通管制 员
➢第二阶段:1934-1945年 以程序管制为核心的空中交通管制
六、间隔标准
目的:保证任何两个航空器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防止航 空器相互危险接近和相撞 纵向间隔
垂直间隔
➢高度层:国际标准大气以760mmHg为基准,按每
100英尺作为一个高度层。
➢高度层间隔
国际标准
国内标准
垂直间隔
➢国际标准
A)29000英尺(8850m、FL290)以下(含29000 英尺): 每2000英尺(600m)为一个顺向高度层; 磁航迹在0°~179°的飞机使用的是奇数高度层。 磁 航迹在180°~359°的飞机使用的是偶数高度层。
③机上灯光标志:飞机必须按规定装有防撞灯和导航灯; ➢ 飞行计划 ➢ 时间:使用世界协调时间,24小时时制计时; ➢ 空中交通管制的要求:空管许可、位置报告;
目视飞行规则、仪表飞行规则
➢每次飞行,或执行目视飞行规则,或执行仪表飞行规则。
➢执行条件:气象条件
目视飞行气象条件:
目视飞行气象条件—— V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