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

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B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第1页/共6页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活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流D. 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B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中“已无力反抗”、C项中“反对”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体现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的史实。

故选B。

5.英国爱丁堡大学汉学系主任曾评价说:“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于若干国家。

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

”促使“中国从此觉醒”的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中法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甲午中日战争才是促使“中国从此真正觉醒”的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先进的中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6.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A. 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B.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C.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 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A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和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故无法得出BCD三项的结论;由题目中的信息“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有助于普通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A正确。

故选A。

7.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本题主要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所以材料说“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A;材料提到救亡,但没有具体提到中国的前途问题,排除C;材料主张不能单纯地自强求富,还要救亡,可见没有盲目排外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8.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

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B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D项是林则徐、魏源迈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背景9.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指的是( )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材料中“反西化”结合所学可知为义和团的“灭洋”行为,“现代化”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正确;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故太平天国运动时尚未开启现代化,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并不符合“反西化”特征,排除C。

故选D。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

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排除。

故选C。

11.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一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一'反西化'一'现代化'”。

下列对应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第3页/共6页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材料中“反西化”结合所学可知为义和团的“灭洋”行为,“现代化”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正确;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故太平天国运动时尚未开启现代化,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并不符合“反西化”特征,排除C。

故选D。

12.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

这主要因为()A. 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B. 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C. 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D. 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B本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的相关认识,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能挽救民族危机,所以全盘否定,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所以不断拔高,这和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有关,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

”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

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