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邓若锋(广东省广州增城中学,511300)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一线教师多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运动负荷、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考量,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合理、优化处理,并按一定的程序排列,才能形成教学设计。
然而,对这些操作层面基本要素的处理和优化时,需要思考一些体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只有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合理地分析、明确其实质、清楚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教学设计,才会行之有效。
现将目前进行体育教学设计需要思考的三个基本问题,呈现给广大同仁,以抛砖引玉。
一、如何让学生想学——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发展相联系(一)形成问题的原由任何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目的就是要使其教学活动优质高效,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得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开展,学生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认知活动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使学生的基本行为和认知活动高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对其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形成正确的动机,其实质就是让学生想学。
(二)分析问题的实质从个体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其身体就赋予生命的意义,并趋向于发展和完善之中,人的身体只有赋予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促使人形成发展和完善自身身体的原始冲动。
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强化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身体。
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只有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才能使体育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
当学生认识到这种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经过身体练习的体验,强化了对体育学习的欲求能力,这就趋使学生想学。
可以这么说,学生的人格建树、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是从呼唤生命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的。
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对生命的呼唤。
体育教学的实践说明,学生一且认为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1]。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当教师明确了要让学生想学的必要条件,即将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来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知识引导: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学生生命发展和完善能够建立联系的基本元素,并归纳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点,选择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体育学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建立相应的联系。
如,高二学生乒乓球选项教学,教师以乒乓球运动对身体发展的作用、认知(特别是注意力、深度知觉)发展的作用、与人交往的作用等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关系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在自己的自然生命(锻炼身体)、精神生命(积极的情绪体验)、社会生命(与人交往)的意义,从而“想学”乒乓球。
2.身体确认:通过身体练习体验,引导学生与生命发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联系。
体育教学中某些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身体练习的体验中,经过身体的确认才能感受到这种练习对自身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意义。
如,高一的集体舞教学,教学之初学生无法理解男女学生之间共舞的身体接触,后经舞蹈的身体练习体验后,对这种正常的男女身体接触有了身体确认后,从中感悟到其学习活动对生命发展(与异性交往)历程中的意义,从而对集体舞产生“想学”的原始冲动。
3.效果认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的积极评价,让学生经过身体运动练习的体验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评价活动,从中领悟当前所进行的体育学习活动对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
如,高三耐久跑教学(用“耐久跑”进行高考前身心调适),首先,在练习前选取典型的经常进行耐久跑锻炼并取得明显效果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让学生“学有榜样”;其次,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耐久跑练习,并进行练习后的感觉反馈,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当前的身体练习进行效果的确认,是否有与“榜样”相同的效果,学生可从练习的效果中确认这种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特别是对当前高考的意义),就会形成“想学”的意识倾向。
二、如何让学生乐学——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一)形成问题的原由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惰性,积极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来,并保持适合于体育学习的身心状态,而良好的身心状态需要建立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之上,为此,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于体育学习之中,并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感受,这就是让学生乐学。
(二)分析问题的实质体育学习需要身体活动的参与和认知活动的参与才能完成,而身体活动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认知活动的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受人的情绪的影响和制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为此提供了相关依据,当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获得幸福感[2]。
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征,正是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能够达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在所创设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情境中,承载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及人格品质的培养,达到发展和完善自身生命的目的。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也是对人自我生命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这种情绪体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非常有益。
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要事情与学生的情感相联系,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得它。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从教学情境的创设、适宜的激情言语的暗示、引导学生领悟获得成功的感受等几方面来进行操作。
1.快乐情境的创设。
体育学习情境对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不够稳定的青少年学生。
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材的特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如,高一耐久跑教学(认同“耐久跑”学习内容),在田径场跑道旁边选定一适当的区域,设置3个区(感觉良好、感觉一般、感觉难受)。
学生完成相应的耐久跑后,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感觉,并将自己归位于相应的感知区,随着身体练习的进行,学生的感受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如,从难受到一般,从一般到良好。
2.激情言语的暗示。
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一定的言语刺激,特别是在身体练习之中,适宜的激情言语暗示,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非常有用。
如,在炎热夏天的体育课中,让学生能在高温的艰苦环境下,有“吃苦耐劳”的体验,就需要适时用激情言语(如,能坚持下来就是成功,这种经历会使大家其受益终生,是男子汉就能坚持下来等)对学生进行暗示,使之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练习效果的评价。
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的练习效果评价,让学生确认自身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是形成并保持积极情绪体验的保障。
如,高二排球选项教学,不管是传球、垫球练习,还是发球、扣球、教学比赛,只要学生能完成某个练习,超越自己原有水平,就会受到其他学生或教师的赞赏,学生从这种获得成功的刺激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获得幸福的感受。
三、如何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适宜的认知策略(一)形成问题的原由从目前学校教育的形态来看,学生的分级分班大多是按年龄和文化成绩进行的,在同一年级或同一个行政班中,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差异也很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面对50多个身体运动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一个相对宽广的空间里,如何使之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适宜的认知策略实为关键,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这就是让学生会学。
(二)分析问题的实质对于体育学习而言,学生的认知策略决定着学习行为效率的高低,这主要是因为任何学习的认知活动,最终都要反映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思维水平上。
也就是某种认知任务使用哪种策略更为有效,并如何使用这种策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学习方法、策略、方式,锻炼身体的调节能力等。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想象,直到思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而体育学习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学生的认知所面对的是具体而形象的身体动作,对此身体动作的认知必然与文化知识学科学习的认知不同,学生在进行身体动作的学习时,其认知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体育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是身体动作。
体育学习内容主要是身体动作,而身体动作是由一个又一个环节组合而成的,要构成一个完成的动作,必须有先后顺序之分,而人的动作又是可能包含一套动作图式,它们构成了概括程度不同的多个层次。
图式所属层次的概括程度越高,就含有越多的公式、原理之类的认知成分,这种图式数量较少;图式所属层次的概括程度越低,就越接近具体的外显动作和细微的知觉,这种图式数量较多[3]。
学生对身体动作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需要按照一定的图式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2.体育学习的认知内容是具体形象且真实的身体动作。
体育学习不像其他文化课学习那样,其内容不是抽象虚拟的,而是具体形象且真实存在的。
体育学习中任何一个身体动作都是具体的,都有上下、左右、前后、长短、高矮、远近之分,都是以身体为基点来进行区分的,而且是以身体动作原形概念为基础,进行感知、记忆、想象,直到思维活动。
3.体育学习的认知对象身体动作需与其背景环境相联。
具身认知(e m b o d i e d cognition)的理论认为,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
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4]。
学生的体育学习正是在这一种统一体中发生并完成的,任何身体动作的呈现都得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作为保证,如果没有完成身体动作的环境,再熟练的身体动作也很难完成。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学生正确地认知所学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认知策略,使学生对当前体育学习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讲解认知原理。
教师可选取典型的教材内容,就认知的基本原理给予常识性的讲解,让学生获得认知的基本知识。
如,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观察示范动作,如何进行表象训练,如何理解动作要领等。
2.选择认知策略。
如,教师在教授身体动作时学生如何进行观察。
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镜面示范,即教师面对学生示范,此时的位置容易产生左右反向认知混乱的影响;二是围观示范,即教师居中,学生围成圆圈,此位置常因学生从来自不同角度观察而发生混淆;三是顺向示范,即学生在教师背后,与教师方向一致,此位置可以消除左右反向及不同角度的不良影响,但对在示范者面前的动作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