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课例研究
《秋天的怀念》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研修背景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小语教学。
发现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堂上的文章解析,即使你把它讲得再细,再清楚,课后练习还是不会写。
即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又是另外的内容。
或者说,同样的回答,你换一个说法,学生又不会了。
同样的主题内容,换一篇文章来练习,学生又不会,你又得重新解析。
现在觉得阅读教学,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
否则学生不会做题。
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用自己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解析课,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议课,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推广,哪些方法有待商榷,哪些方法不合适等。
第三步:上完了以后,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三、课例研修来源:来自小学语文教科书。
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三、课例研修过程
我深钻教材,多方收集资料,观摩他人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秋天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材说明:
《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体会“我”对母亲的内疚与后悔之情。
教学重点:
1、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1、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
2、抓住“我”的动作来体会我的暴怒无常及内疚与后悔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
请学生质疑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带着问题默读。
1、师生交流质疑
(三)品读
(1)体会母爱
a、读全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母亲是怎样说的?“我”是怎样说的?)
b、课件出示对话(思考:从两次对话你看出了什么?)
c、生自读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流淌着母爱?
d、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e、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母子之间的对话,感受母爱。
感儿子由不理解到理解母亲的情感变化。
f、理解母亲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四)课堂写话说话训练。
学了课文,我们一定会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下面你们就写一段你们想对母亲说的话。
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好好活!我
←————————
怀念
四、作业
1、: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事(不超过两件事)写一篇习作,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四步:回放上课片段,集体进行片段剖析。
第五步:针对实际问题,再进行讨论。
那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情感,快速地理解文章。
对阅读题能快速做出反应。
三、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三遍。
第一遍:看大概;第二遍带问题看,适当地勾画;第三遍看重点段落。
观点二:先做题,能直接做的就直接做,做不了的再带着问题,在文中找答案,实在找不到再细看。
观点三:对各种文章进行归类,对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让学生一见到,就知道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四、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
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就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2、对各种文章进行归类,对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交流、实践,自主求知、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过程。
允许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不同见解和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求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