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活动: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1、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称(1)山脉
(2)地形区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此外,学生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家乡的地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再加上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部分世界区域的地理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积累和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但北方地区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中国地理分区,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但北方地区相对世界区域来说,范围更小,内容更细致更深入,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需要进一步探究。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注重对上学期
所学内容的回顾,将上学期所学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解剖自然环境的相应知识并平稳过渡到北方地区与其农业相互关系上来。
最终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其他章节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分析本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理解北方人民怎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的。
另外,对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等更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后面其它地区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及学生应重视对其的学习过程多大的指导。
鉴于此,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思考、探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一个地理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要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北方地区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达到了以下的教学效果:第一,学生学会了关注区域共性与区域内部差异北方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地理特征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无疑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是,任何区域内部也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是进一步划分区域和认识区域的基础。
在课堂实施中,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北方地区的区域共性,同时还在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部的差异,因为认识区域差异是理解区际联系的前提。
例如,关于北方地区的气候,学生能够从图中归纳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还进一步指出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这三个北方城市气候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学生学会了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每个区域都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综合体。
一方面学生通过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的地理区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各地理成因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人
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测验结果来看,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够以满分完成,但是有部分同学在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限制条件上出错。
分析原因便是没有理解降水少是指水分的问题。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分析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第五章认识中国地理差异和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教材从本章开始,逐章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并在每章的第一节讲述该地理区域的概述,用以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分别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比较”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在后续区域学习时,可以和前面已学的地理区域作比较。
本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黄土地”。
在此标题下,教材从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早作农业区”。
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管发展早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早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早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对北方地区的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气候、地形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并且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铺垫。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评测练习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盆地和山地 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3.“黑土地”和“黄土地”大部分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分别是()
A.中温带、亚热带 B.暖温带、亚热带
C.中温带、暖温带 D.寒温带、中温带
4. 制约我国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5.[链接中考]读图回答问题。
(1)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结合济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该地区春旱形成的原因。
(2)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本区气候类型与特点。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课后反思
本节课总体上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任务下放给学生,小组内自主完成,并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辅以点评。
此外,将课本内容与国家热点问题相结合,与生活实践(山东省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相结合,让学生能走出课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精美图片,创设出全新的氛围,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循序
渐进,使他们乐学、会学,采用了讨论法、地理资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优点:采取社会调查情境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容易调动孩子们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许多孩子课后还和我兴奋的讨论里面的对话。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课堂开始时说明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学生有标可循所以在问题的思考中更积极投入,很多时候答案出人意料的完善。
课堂环节紧凑连贯,一气呵成。
缺点:在讲授春旱时,分析春旱成因时出现口误,讲解不够。
并漏掉了北方地区独特雪景的欣赏。
学生在读图分析表达方面还是有欠缺,不敢说或是说的不在点子上,而同学听不出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地理素养还是稍有欠缺。
改进措施:
1.精心备课,教师自身一定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化,这样就不至于出现结构不完整的问题。
2.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辩驳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地理知识。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分析
1、区域认知: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综合思维: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人地协调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早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