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控机床项目员工培训方案(参考)

数控机床项目员工培训方案(参考)

数控机床项目员工培训方案x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 (4)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9)一、项目概况 (9)二、结论分析 (9)第三章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分析 (12)一、企业各项培训制度的起草 (12)二、起草与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22)第四章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信息采集 (24)一、职业生涯规划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 (24)第五章 (27)一、项目进度安排 (27)二、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28)第六章 (29)一、股东权利及义务 (29)二、董事 (33)三、高级管理人员 (38)四、监事 (40)第七章 (43)一、优势分析(S) (43)二、劣势分析(W) (45)三、机会分析(O) (45)四、威胁分析(T) (47)第八章 (51)一、人力资源配置 (51)二、员工技能培训 (51)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九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数控机床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改进机床质量”到“重视数控机床”再到“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的变化。

“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国家层面注重提升数控机床的性能;“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将数控机床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规划明确了开发高档数控机床,研究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单元;“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规划明确了要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并突出了高端数控机床这一重点。

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推动高端数控机床创新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数控机床的税收政策方面,我国主要经历了“鼓励进口数控机床设备”至“支持国产数控机床行业”的变化。

根据2013年发布的《关于提高局部商品入口退税率的通知》,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具入口退税率提高到11%。

2019年起,我国开始深化增值税改革,并以制造业为减税重点。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也使国内机床行业的市场空间扩大,数控机床行业的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根据工信部2016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我国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在2020年超过50%。

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方向做出的规划,中国数控机床将重点针对航空航天装备、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

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省份也提出了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依托本区域优势产业研发相关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提升关键产业的数控化率、打造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等。

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支持、新技术革命推动和市场需求牵引等综合作用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将步入加速成长期。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省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

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保民生拓展了新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增强了动力和活力。

从省内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煤和非煤两篇文章等战略举措,为我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

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了活力。

全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煤、电等能源产业优势和丰富的交通、电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净化政治生态,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保持“三个高压态势”、推进“六权治本”,形成了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面临着政治、经济、民生和生态的“立体型困扰”,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突出短板,发展不足、发展粗放、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突出。

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总量在全国排名还相对靠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煤独大”局面尚未实质性改变。

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发展空间趋紧、抗风险能力弱化。

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重,水生态环境脆弱,造林绿化尚有差距。

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十二五”后两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部分县(市、区)财政收入负增长,企业运行艰难。

全省安全生产基础还不牢固,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城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投资人xxx有限责任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

二、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77.00亩。

(二)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

(三)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9710.0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534.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58%;建设期利息557.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8%;流动资金4617.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54%。

(四)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9710.0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8341.42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1368.59万元。

(五)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50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4642.95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561.63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8.49%。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18年(含建设期24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3908.44万元(产值)。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三章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分析一、企业各项培训制度的起草(一)培训服务制度1、制度内容。

起草培训服务制度时,应当包括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两个部分。

(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制度条款需明确以下内容。

①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申请。

②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

③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培训服务协议条款。

协议条款一般要明确以下内容。

①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②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③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④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③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⑥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⑦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⑧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2、制度解释。

对于一些投入较大的培训项目,特别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离职培训,企业不仅要投入费用让员工参加培训,还要提供给员工工资待遇,同时企业要损失因为员工离职不能正常工作的机会成本。

倘若参加培训的员工学成后就跳槽,企业投入价值尚未收回,则得不偿失。

为防范这种向题的出现,就必须建立制度进行约束,培训服务制度由此而生并被广泛运用。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虽然不同组织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只要是符合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就应该遵守。

3、入职培训制度就是规定员工上岗和任职之前必须经过全面培训,没有经过全面培训的员工不得上岗和任职。

它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适应企业培训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的制定要与人力资源部有关人员配合进行,并争取与其他各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这对于此制度的贯彻执行是非常有利的。

(二)培训激励制度1、制度内容。

起草培训配套的激励制度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

(3)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2、制度解释。

制定企业培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各个利益主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员工的激励。

培训必须营造前有引力、后有推力、自身有动力的氛围机制,建立培训、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形成以目标激励为先导、竞争激励为核心、利益激励为后盾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2)对部门及其主管的激励。

建立岗位培训责任制,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的形式渗透在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个部门、每一级领导、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事。

(3)对企业本身的激励。

培训制度实际上也是对企业有效开展培训活动的一种约束。

企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改变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因此,应制定合理的制度并严格实施,激发企业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使培训真正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训管理手段。

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领导者必须明确激励的对象、原因及方法。

否则不但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行为背离领导者激励的初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