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权豁免理论
涉的权力 基于这种独立权,国家是国际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
国家豁免中的主权平等说根据“平等者之间无管辖”这句古老的法彦 得来:
1 主权平等理论正确的反应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并且这 种平等地位是构成国家间关系得基础。
2 主权平等理论从法律上正确解释了国家豁免存在的原因。
《奥本海国际法》中的表述
国家的政治区分单位
如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一级的政治 区分单位有时是可以被视为事实上的一个国家政 府的一部分,从而享有豁免。但是国家政治区分 单位享有国家豁免得主体资格是有条件的,即要 经过国家中央机关的授权而行使国家的主权权力 的行为才能享有豁免。体现在《国家豁免管辖草 案》中,同样,美国1976年《外国主权豁免法》 也是将国家政治下属单位包括在“外国定义之内” (下文中有关“仰融案”将详细提到)
国家豁免理论的历史
国家豁免原则产生于19世纪,主要是通过西 方国家的一些判例形成。
在实践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 使馆和外交使节及国家元首的豁免 2 工业革命后,政府的职能向经济方面拓展,
国际经济交往导致了国家与私人的经济纠 纷,产生了私人在一国法院起诉外国政府 的情况。
早期案例
美国 1812年:“交易号”案 英国 1820年:“普林斯.弗雷德里克号”案 法国 1825年 “巴尔盖里诉西班牙政府”案 德国:19世纪初法院不承认外国国家豁免,而德
《奥本海国际法》:国家在国际法前平等,是从国家国际 人格平等中推引出来的一个特性,按照传统的学说,尽管 各国之间大小,人口,力量,文化程度,财富或者其他特 性是不平等的,然而,最为国际人的法律上的平等,具 有下述四个重要的后果…….国家平等的第三个后果是:按 照平等者之间无统治权的规则,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另一 个国家主张管辖权。因此,虽然国家能在外国的法院提起 诉讼,并且适用于间接的诉讼,例如外国国家占有的船舶 提起的物权诉讼。虽然法院在实行这个规则时有时以“国 际礼让”为它们的判决根据,但是,主权国家免受其他国 家法院管辖的原则,在事实上已被许多国家视为一项国际 法规则。
国有企业的特殊问题
我国在实践中主张把国家和国有企业分开,它们 相互不负连带责任,不仅主张严格区别国有企业 和国家的不同地位,不赞成国有企业像国家一样 享有豁免,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采取这种方式,对 于外国的国有企业不给与豁免。体现在《民事诉 讼法》中:“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 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此条所称的外国企业组织包括外国国有企业和私 营企业(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在下文“中航油” 案会详细说明)
国家机构或者部门和其他实体
草案中虽然规定了国家机构或者部门和其他实体 这样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给它下定义,龚刃韧教 授认为,“关于‘国家机构或部门’还缺乏统一 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这里多提及的国家机构 或部门仍然可以认为是一个一方面由国家设立, 所有和控制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 与中央政府机关相区别的其他国家实体或单独实 体。”相对于此,其他实体则理解为民间实体。 同样,根据《草案》的规定,国家机构或部门和 其他实体成为国家豁免主体是有条件限制的,即 它们被授权行使国家主权权力的行为享有豁免,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才有豁免得主体资格。
任何他国法院不得受理以该国的行为或财产为标 的的诉讼
不得对于国家采取诉讼程序上的强制措施 不得对该国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
国家豁免的理论依据
理论上,学者们先后提出过,治外法权说,尊严说,国际礼让说和主 权平等说作为国家豁免得根据,但是主权平等说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支 持。
主权的两种属性: 对内最高权:对领土内的人和物具有排他的权力 对外独立:在国际交往中,具有独立自主,不受别国管辖,支配和干
得到保留,交给各国在国际交往实践中把 握) 国家政府及其机关 理解为“国家之政府”,“以及该政府的任 何部门”一般指中央政府,如无特别授权, 地方政府是没有这种代表地位的
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
如美国的各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俄罗斯的 各加盟共和国 虽然在由国际法委员会在《国家豁免管辖草 案》二读中通过将“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 列入豁免主体,但是在实践中,联邦成员 的豁免资格还要根据各国的国内法规定, 国际法委员会也认为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 是否被作为一个“国家”,还要取决于特 定国家的宪政惯例或历史背景。
国家主权豁免相关理 论问题分析
内容提要
国家豁免的概述 国家豁免的历史 豁免主体问题 豁免范围及标准问题 我国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两个案例——”仰融案”和“中航油案”
国家豁免的概述
国家豁免泛指国家的财产和行为不受另一国的立 法,司法和行政管辖
通常是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司法管 辖 ,即非经一国同意;任何他国法院
国家行为及财产豁免的范围
国家行为及财产豁免的判断标准
国家豁免的主体
国家及其政府各机关 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 授权行为行使国家主权权力而行为的国家
政治区分单位 国家机构或部门和其他实体,只要它们授
权为行使国家主权权力而行为 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为的国家代表
国家及其政府各机关
国家元首 (其个人行为豁免在《国家豁免管辖草案》
国家行为及财产豁免的范围
在国家管辖权豁免问题上,国际上一直存在 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实践,即: 绝对豁免——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论其性 质如何,均应享有豁免 限制豁免——相对豁免,根据国家行为和 财产的不同性质,由法院裁量是否豁免
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
国政府主张外国国家享有豁免 1819年“福特诉拿骚政府案”中,法院根据原告 的请求,扣押了拿骚政府的财产;但当法请求外 交部通知拿骚政府上述扣押令时,外交部拒绝了 法院的请求。此后,德国的法院也明确承认了国 家豁免原则。
国家豁免理论的相关问题 ——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家豁免管辖
草案》为线索 国家豁免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