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项目设计一 预备知识(一)项目设计的目的:(1)在实践中对现代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做进一步巩固;(2)锻炼对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在不采用专用器件(芯片)的前提下,设计一个非接触供电系统。
原理电路如下图所示,实现对小型电器供电或充电等功能。
(三)要求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使其满足以下功能:(1)供电部分输入36V 以下的直流电压,具有向多台电器设备非接触供电的 功能。
(2)在输出功率≥1W 的条件下,转换效率≥15%,最大输出功率≥5W 。
(3)设计报告必须包括建模仿真结果(4)利用multisim 生成PCB 板 D 功放AC/DC 耦合线圈耦合线圈 振荡器 充电电路电源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根据电能传输原理,可将 WPT 技术分为三种:射频或微波 WPT、电磁感应式WPT、电磁共振式 WPT,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所谓微波 WPT,就就是以微波(频率在 300MHz-300GHz 之间的电磁波)为载体在自由空间无线传输电磁能量的技术。
利用微波源将电能转变为微波,由天线发射,经长距离的传播后再由天线接收,最后经微波整流器等重新转换为电能使用。
微波频率传输所具备的“定向、可穿透电离层”等特性,使得该能量传送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远程甚至超距能量传输场合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波WPT主要用于如微波飞机、卫星太阳能电站等远距输电场合,其中卫星太阳能电站作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已成为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的重要航天项目。
目前,限制微波 WPT 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高效微波整流器件、大功率微波天线以及大功率微波电磁场的生物安全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然而,由于工作频率高、系统效率较低,微波 WPT 并不适合于能量传输距离较短的应用场合。
2电磁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电磁感应式 WPT 就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在较近距离条件下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
目前较成熟的无线供电方式均采用该技术,典型的应用包括新西兰国家地热公园的 30kW 旅客电动运输车、Splash power 公司的无线充电器等。
可以瞧出,无论就是小功率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还就是大功率 EV 无线供电系统,电磁感应式 WPT 技术都可有效实现无线供电。
然而,电磁感应式 WPT 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传输距离较短,距离增大时效率急剧下降;传输效率对非接触变压器的原、副边的错位非常敏感等等。
3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电磁共振式 WPT,就是美国 MIT Solja i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 2007 年提出的突破性技术。
她们使用两个固有谐振频率相等的铜线圈(为方便表述,称其为“变压器”),在共振激励条件下(即激励频率等于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距离2m 处,成功点亮了一个 60W的灯泡,其中变压器的效率达到了 40%。
压器绕组间错位的敏感度减小,长野日本无线公司给出了原、副边绕组相互垂直的实验图片;此外,利用共振模式对激励频率要求的严格性,可通过合理设置激励频率,向指定电器供电,提高安全性。
然而,目前该方向的研究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为实验研究,缺乏对应用、工程设计有定量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毋庸置疑,电磁共振式 WPT因为能量的高效耦合将成为 WPT 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与非接触感应式充电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传输距离更有优势;与电磁波形式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具有无敏感的方向性、无辐射等优点。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能量传输系统包括电源端与负载端两部分。
电源端包含导线绕制并与电容并联的线圈(源线圈),以及为线圈提供电能的高频电源;相隔一段距离的接收端包含另一个导线绕制并与电容并联的线圈(接收线圈),以及消耗线圈电磁能的负载。
2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导线绕制的线圈可视为电感与电容相连构成谐振体,谐振体包含的能量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产生以线圈为中心以空气为传输媒质的时变磁场;与该谐振体相隔一定距离的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谐振体感应磁场,所感应的磁场能同样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同时两个谐振体之间不断地有磁场能交换,因此产生以两个线圈为中心以空气为媒质的时变磁场。
两谐振体内电场能与磁场能振荡交换的同时谐振体之间也存在着以相同频率振荡的能量交换,即两谐振体组成耦合谐振系统。
三系统方案设计无线供电系统由电源电路、高频振荡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发射、接收线圈与高频整流滤波电路五部分组成。
非接触供电系统框架如下图1所示,最后给可充电电池充电。
从无线电路传输的原理上瞧,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要产生电磁波首先要有电磁振荡,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其向空间辐射能力的强度就越大,电磁振荡的频率至少要高于100kHZ,才有足够的电磁辐射。
图1 非接触供电系统框图(一)高频振荡电路设计1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LC谐振回路产生所需的频率。
优点就是可以产生任意所需载波,缺点就是频率稳定度比较低(见图2)。
方案二:采用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只要加上电源就可以产生频率稳定的载波。
优点就是电路简单,频率稳定。
缺点就就是不能产生任意频率的载波(见图3)。
方案论证:本设计对频率没有具体要求,而且无需产生多个频率,所以采用方案二。
而且具有电路简单,频率稳定的有点。
图2 LC谐振回路图3 晶振电路2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就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
它用一种能把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
在通常工作条件下,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
高级的精度更高。
有些晶振还可以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
晶振在数字电路的基本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
数字电路的工作就是根据电路设计,在某个时刻专门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整个数字电路就会成为“聋子”,不知道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了。
晶振的作用就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
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
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与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与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就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就是并联谐振。
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 所以即使其她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晶振就是为电路提供频率基准的元器件,通常分成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两个大类。
3晶体振荡器仿真图4晶体振荡器仿真经过大概测算,晶体振荡器在输出频率在1、5MHz左右,电路图达到预期目的。
(二)功率放大器设计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或场效应管的电压控制作用将电源的功率转换为按照输入信号变化的电流。
因为声音就是不同振幅与不同频率的波,即交流信号电流,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永远就是基极电流的β倍,β就是三极管的交流放大倍数,应用这一点,若将小信号注入基极,则集电极流过的电流会等于基极电流的β倍,然后将这个信号用隔直电容隔离出来,就得到了电流(或电压)就是原先的β倍的大信号,这现象成为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经过不断的电流放大,就完成了功率放大。
1功率放大器原理高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发射级的末级,作用就是将高频已调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满足发送功率的要求,然后经过天线将其辐射到空间,保证在一定区域内的接收级可以接收到满意的信号电平,并且不干扰相邻信道的通信。
高频功率放大器就是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重要组件。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输出功率、效率、功率增益、带宽与谐波抑制度(或信号失真度)等。
这几项指标要求就是互相矛盾的,在设计放大器时应根据具体要求,突出一些指标,兼顾其她一些指标。
例如实际中有些电路,防止干扰就是主要矛盾,对谐波抑制度要求较高,而对带宽要求可适当降低等。
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其效率的高低与放大器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可分为甲类、乙类与丙类等。
为了提高放大器的工作效率,它通常工作在乙类、丙类,即晶体管工作延伸到非线性区域。
2功率放大器分类功率放大器可分为A类放大器、B类放大器、AB类放大器、D类放大器及T 类放大器等五大类。
A类放大器的主要特点就是:放大器的工作点Q设定在负载线的中点附近,晶体管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均导通。
放大器可单管工作,也可以推挽工作。
由于放大器工作在特性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瞬态失真与交替失真较小。
电路简单,调试方便。
但效率较低,晶体管功耗大,功率的理论最大值仅有25%,且有较大的非线性失真。
由于效率比较低现在设计基本上不在再使用。
B类放大器的主要特点就是:放大器的静态点在(VCC,0)处,当没有信号输入时,输出端几乎不消耗功率。
在Vi的正半周期内,Q1导通Q2截止,输出端正半周正弦波;同理,当Vi为负半波正弦波(如图虚线部分所示),所以必须用两管推挽工作。
其特点就是效率较高(78%),但就是因放大器有一段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内,故其缺点就是"交越失真"较大。
即当信号在-0、6V~ 0、6V之间时, Q1 Q2都无法导通而引起的。
所以这类放大器也逐渐被设计师摒弃。
AB类放大器的主要特点就是:晶体管的导通时间稍大于半周期,必须用两管推挽工作。
可以避免交越失真。
交替失真较大,可以抵消偶次谐波失真。
有效率较高,晶体管功耗较小的特点。
D类放大器就是一种将输入模拟音频信号或PCM数字信息变换成PWM(脉冲宽度调制)或PDM(脉冲密度调制)的脉冲信号,然后用PWM或PDM的脉冲信号去控制大功率开关器件通/断音频功率放大器,也称为开关放大器。
具有效率高的突出优点。
1. 具有很高的效率,通常能够达到85%以上。
2. 体积小,可以比模拟的放大电路节省很大的空间。
3. 无裂噪声接通。
4. 低失真,频率响应曲线好。
外围元器件少,便于设计调试。
T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输出电路与脉宽调制D类功率放大器相同,功率晶体管也就是工作在开关状态,效率与D类功率放大器相当。
它与普通D类功率放大器不同的就是:1、它不就是使用脉冲调宽的方法,2、它的功率晶体管的切换频率不就是固定的,无用分量的功率谱并不就是集中在载频两侧狭窄的频带内,而就是散布在很宽的频带上,3、T类功率放大器的动态范围更宽,频率响应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