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料.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料.

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 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 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 要部门是农业。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 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仅不如经营土地那样使生活有保障, 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分清他们区别的时候要把握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两个政 策都是官方针对民间的。还要注意二者有继承关系,海禁产生于 明朝,后来发展成为闭关锁国,被清政府沿用
1、(2012大纲全国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
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B
A.防止官商勾结 C.重义轻利
5.对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影响。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 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 治者的重视。
1.(2015新课标1)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B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维持社会等级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 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 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 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D
最新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 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 响。
“重农抑商”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 环境。
影响: 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
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等。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 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 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 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 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②秦汉编户制度;③隋唐租庸调制;④唐中后期两税 法;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2011大纲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 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 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 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
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
【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 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 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项。
2.(2015新课标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
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C
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 度
集中;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等。
海禁: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于政 治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但是对 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
闭关锁国:则更多的是一项经济政策,连带政治、文化。在这 项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限制对外经济、 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是最早的经济中心,南方经济后来居 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 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 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元朝,为解决“南 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南宋 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 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 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 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 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贡赋和赋税
贡赋: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 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以表示尊敬;赋原为军赋,随 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农田等。
赋税: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 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 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 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