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1.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高纬度的平流层【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纬度不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km,高纬度上界为8-9km;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观察图可知,该层下界为12km,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应为中纬度平流层,所以答案选B项。
2.下列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层,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流层的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大B.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C.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短波辐射D.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短波辐射【答案】A【解析】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的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小,A不正确。
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B正确。
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短波辐射,C正确。
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短波辐射,D正确。
3.下列波长的太阳辐射如果大量到达地面,对人体造成损伤最大的是()A.可见光B.红外线C.紫外线D.无线电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见光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对人体的损伤很小,故A错误;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由于其波长较长,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故BD错误;紫外线如果大量到达地表则会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伤害。
故答案为C。
4.关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B.大气的散射作用没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一般呈蔚蓝色。
C.大气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D.晴朗的天气,晚霞一般呈现红色,这主要是大气的反射作用导致的。
【答案】C【解析】关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A错误。
大气的散射作用有选择性,主要散射蓝色光,晴朗的天空一般呈蔚蓝色,B错误。
大气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C正确。
晴朗的天气,晚霞一般呈现红色,这主要是大气的散射作用导致的,红色光穿透力强,D错误。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表示。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5.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6.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②增强,③减弱B.②减弱,③增强C.③增强,④减弱D.②减弱,④增强【答案】5. C 6. D【解析】5.地面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之后大气又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这两个过程为图中的③和④,故C项正确。
6.多云的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较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箭头②)减少;晚上大气逆辐射(箭头④)增强,使得大气温度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减小,故D项正确。
7.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B.②表示地转偏向力C.③表示风向D.④表示摩擦力【答案】A【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垂直,判断为③箭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判断为②箭头。
则④箭头为风向。
所以本题A正确。
8.下图所示的常见热力环流模式图,其中不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温高,气流上升。
遇冷处气压高,气流下沉,箭头方向首尾相撞,形成环流。
图A符合,A正确。
图B是山谷风,白天吹谷风,B对。
图C是海陆风,白天吹海风,风应由海洋吹向陆地,C不正确。
图D是城市热岛效应,D对。
9.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小B.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C.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一致D.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答案】D【解析】等压线越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大,A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线垂直,与风向无关,BC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D 错。
10.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白天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夜晚海洋温度高,陆地温度低,结合四个图可知②③正确,选择C。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b>a1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11. D 12. C【解析】11.a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A错。
大气逆辐射量取决于大气浓厚程度,与天气关系密切,B错误。
地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所吸收,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C错误。
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波长由大到小为c、b、a,D正确。
12.燃烧柴草会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进入农田上空的大气中会增加大气浓度,加强夜晚的大气逆辐射,防止地面霜冻破坏农作物。
C正确。
13.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图中(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正确表示空气流动方向的是()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再根据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弯曲原则判断,此地近地面大气应由右流向左,高空中大气应由左流向右,B正确。
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
读图,回答14~15题。
14. 若甲、乙风向相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风带的风向是东北风B. 甲、乙中必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 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 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15. 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风带为东北信风带B. 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 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 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答案】14. C15. C下图是我国东部4城市日照时数(曲线)和降水量的年变化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 图中4城市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A. 丙甲乙丁B. 乙丙丁甲C. 丙甲丁乙D. 丁丙乙甲17. 5月份,丙地日照时数大于丁地的主要原因是()A. 太阳辐射强度大B. 正午太阳高度大C. 受低气压控制D. 白昼时间长且多晴天【答案】16. A17. D读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回答18~19题。
5. 18.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B. 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C. 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D. 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19.. 关于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仅分布在北半球B. 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C. 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D. 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答案】18. C19. A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 8 ℃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海岸线B. 纬度C. 地形D. 大气环流21. 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①地势高低②距海远近③寒潮影响④洋流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20. B 21. C22.下图中X东侧海岸气候成因与下列何处气候成因不同()A. 非洲25°S附近的印度洋西岸B. 澳大利亚中部C. 我国西北部D. 非洲25°S附近的大西洋东岸【答案】22. AC23.右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
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
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
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
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及“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该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是()A. 全球气候变暖B. 酸雨危害C. 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D. 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答案】23. AC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 上述“某月”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5. 该月份甲地盛行()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答案】24. C25. A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三、综合题26.图1为四地气候资料图,图2风向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 根据图中的风向判断,图示是半球季。
(2) 根据图1中甲、丁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图2中与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是、(填写代表字母)。
(3) 在甲、乙、丙、丁气候类型条件下具有相同植被的是、(填写代表字母)。
(4) C、D同为30°N40°N之间的大陆,但气候类型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1) 北冬(2) C D(3) 乙丙(4) C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D位于大陆东岸,受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